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自旋相关现象的发现及其许多极具潜力的实用性,自旋电子学的研究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开展。其中磁性半导体被认为是下一代利用电子的自旋自由度制造微电子元件的主要材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很多研究小组都制备出具有室温铁磁性的稀磁半导体,但稀磁半导体的铁磁性起源尚有很大争议。磁性来源的理论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由载流子诱导的铁磁交换耦合,如RKKY交换作用。另一种认为与样品中的缺陷有关,具有代表性的是束缚极化子(BMP)模型。
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Co-SnO2薄膜和粉末,Tb-In2O3薄膜和Co-ZnO纳米棒阵列的微结构、光学性质、电性和磁性,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o-SnO2粉末和薄膜样品
(1)在Co-SnO2粉末和薄膜样品中,均得到了纯的金红石矿结构。并且随着Co掺杂量增加,样品的晶粒尺度减小,说明Co2+的掺杂抑制了晶粒的生长。
(2)高分辨电镜观察显示:样品的晶格规则且没有扭曲或变形,其选区电子衍射(SAED)表明样品为金红石相的SnO2,且没有杂相。X射线光电子谱研究表明Co元素的价态为2+。由此得出CO2+进入了SnO2晶格中。
(3)得到了具有室温铁磁性的Co-SnO2粉末和薄膜样品,核磁共振(NMR)研究表明样品的磁性为内禀的。在不同Co掺杂量的样品中,每Co磁矩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随着Co掺杂量的增加,Co离子之间的距离减小,Co离子之间通过氧离子发生反铁磁超交换作用,导致了每Co磁矩的减小。
(4)用Sn1-xCoxO2溶胶旋涂在Si(111)和Si(非晶)衬底上制备成薄膜样品。研究表明,Si(111)衬底上的样品结晶明显好于Si(非晶)衬底上的,而磁性也明显强于Si(非晶)衬底上的,说明磁性与结晶好坏密切相关。
(5)由于化学法镀膜样品的电阻很大,磁性起源不能用载流子诱导的交换作用模型,而需用BMP模型来解释。为了求证BMP模型是否适用于Co-SnO2的系统,首先将样品在氧化环境下进行退火,磁性消失。随后将样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退火,磁性又重现。这个结果证明了氧空位对CoxSn1-xO2系统的铁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证实了BMP模型适用于CoxSn1-xO2薄膜系统。
2.溶胶-凝胶法制备稀磁半导体(In1-x-yTbxSny)2O3薄膜
(1)不同掺杂量的(In0.9-xTbxSn0.1)2O3和(In0.99-yTb0.01Sny)2O3薄膜样品均为纯的立方结构。
(2)磁性研究表明:对于不同Tb掺杂量的样品,随Tb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每Tb磁矩先增加。当掺杂量为1%时,磁矩最大,为8.2μB/Tb。之后样品的磁矩随着Tb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电性研究表明:随着Tb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电导率先增大后减小,这个趋势和磁矩与Tb掺杂量的关系相同,说明样品的磁矩和它的电导率有关。
(3)对于不同Sn掺杂量的样品,随Sn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每Tb磁矩先增加后减小。样品的电导率与Sn掺杂量的关系和每Tb磁矩与Sn掺杂量的关系趋势一致。由于电导率正比于载流子浓度,说明样品的磁矩和载流子的浓度有关。因此,该系统中磁性的来源可用载流子诱导的交换作用(RKKY)来解释。
3.水热法制备稀磁半导体Zn1-xCoxO纳米棒阵列
(1)在Si衬底上成功的制备出了ZnO和Zn1-xCoxO纳米线阵列,所有的纳米线都垂直于衬底。随着反应时间和Zn2+离子在溶液中浓度的增加,纳米棒的直径和长度随之增大。纳米棒的直径为50~250nm,长度为100nm~3μm。
(2)ZnO和Zn1-xCoxO都具有纤锌矿结构,并且都有很好的优化取向。Zn0.8Co0.2O纳米棒阵列具有室温铁磁性。
(3)ZnO,ZnO0.9Co0.10和ZnO0.8Co0.2O纳米棒的发光光谱在391nm处显示出强的带隙发光,并在613nm处显示出明显的强的红色发光峰。掺杂后,Co-ZnO纳米棒的红色发光峰的强度减弱,可能由掺杂减小了间隙氧的数量所致。该峰在文献中少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