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使得地区间产业联系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的过程,研究区域产业一体化将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进而提升区域经济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创新能力。重庆大都市区目前正在推进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一体化发展,引导形成科学的产业分工体系。本文研究了重庆大都市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大都市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确定了产业一体化评价对象,分析了13个研究区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对策措施。第一步,从三次产业增长量、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等三方面研究大都市区产业发展现状,了解三次产业发展特征;第二步,通过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引入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确定大都市区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并为后文研究重庆大都市区制造业产业一体化水平做好铺垫;第三步,评价大都市区13个研究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格局;第四步,将产业一体化水平分为专业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先进性水平三个部分,运用“先分后总”的思路分析评价大产业一体化综合水平;第五步,筛选出13个研究区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产业;第六步,优化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6~2013年重庆大都市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具体表现在,GDP和人均GDP呈现出不断高涨态势。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八年来大都市区三次产业增长量稳步提升,三次年均产业增长率都大于12%,其中,第二产业发展势头最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且后劲较强,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此外,工业经济表现抢眼,年增长率高达22.17%,明显领先一、三产业。(2)2006~2013年大都市区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差别较大,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微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略有下降,其中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工业经济发展较好。产业结构方面:大都市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特征更加明显,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其中工业占比已超过2/5,凸显出工业在大都市区国民经济中独特的重要地位。(3)通过与国家其他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比发现:重庆大都市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上广津的差距较大,发展阶段落后四市;分析工业化所处阶段得出:重庆大都市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当前是推进工业化、实现工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4)从产业分工指数看,2013年重庆大都市区13个研究区两两间制造业产业结构各有差异,其中重庆主城与涪陵、綦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主城与大足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小。(5)大都市区内各个研究区制造业产业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主城制造业专业化部门数量与外围区12个研究区相比明显偏少。13个研究区制造业规模结构差异很大,对制造业产值贡献率最大的为少数几个产业部门,尤其是重庆主城这种情况最为明显。各个研究区具备产业先进性优势的产业数量相差较大,长寿区先进性行业最多,达到了10个,主城区和江津区最少,仅有4个。(6)通过对一体化发展重点产业的筛选,各区都确定了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产业筛选结果较好,被多个区域纳入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产业。(7)在确定了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联系强度和产业空间布局原则,将大都市区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片区。划分结果为:主城—江津—合川—璧山片区、主城—长寿片区、涪陵—长寿片区、江津—合川—璧山—永川片区、永川—大足—荣昌片区、铜梁—潼南—合川片区、綦江—南川片区,各区根据自身一体化的重点产业,按照片区打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