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合意。未经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特殊民事合同的效力,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可以反悔并选择通过诉讼来维护权益。当前,法律允许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践中,当事人选择就原纠纷提起诉讼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依据处分原则,当事人诉求决定法院审理范围。所以,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依据当事人诉求展开案件审理。在必要时,为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法院可尝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合意。未经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特殊民事合同的效力,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可以反悔并选择通过诉讼来维护权益。当前,法律允许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践中,当事人选择就原纠纷提起诉讼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依据处分原则,当事人诉求决定法院审理范围。所以,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依据当事人诉求展开案件审理。在必要时,为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法院可尝试扩大案件审理范围,但不得违背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概言之,为维护裁判统一、提升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处分权,明确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的审理范围极为必要。全文除引言外,共有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审理范围之现状剖析。首先从立法、司法双重角度,结合相关案例描述现状。其次,分析当事人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行为的正当性,一方面,基于该协议民事合同的效力,当事人可以反悔;另一方面,允许当事人反悔亦赋予其权利救济机会,行使妥当有助于弥补当事人受损权益。再次,由表及里,讨论审理范围混乱的成因:一是人民调解协议实体效力不明、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程序设置不完备,致使诉讼与非讼衔接不畅;二是结合域外民间调解制度,论述我国人民调解不具有公权性的特性,故当事人可选择就原纠纷或该协议提起诉讼;三是法院忽视对当事人程序处分权的保障,超越当事人诉求展开案件审理。第二部分: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诉协议”的审理范围认定。原告“诉协议”的情形,可按照诉讼类型进行具体划分。当原告提出“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之诉或“变更/撤销人民调解协议”的形成之诉时,两种诉讼类型均存在不能彻底解决纠纷的弊端。法院可以释明当事人变更诉求,实现确认之诉变给付之诉、形成之诉变给付之诉的转化,从而将案件审理范围扩大至原纠纷。当原告提出“履行协议”的给付之诉时,原则上案件审理范围限于人民调解协议,但当被告提出人民调解协议无效或可撤销的抗辩成立时,因原告诉求丧失依据,法院可释明原告变更诉求,以扩展审理范围至原纠纷。第三部分: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诉原纠纷”的审理范围认定。原告“诉原纠纷”是正当行使处分权的体现,既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债权实现,也符合间接给付法理。法院应当尊重原告选择,针对原纠纷展开审理。此外,原告可以尝试一并“诉原纠纷和协议”,需借鉴域外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赋予该诉求正当性。在原告“诉原纠纷”时,被告抗辩存在有效人民调解协议,原告承认被告抗辩则案件审理范围限于协议,原告否认被告抗辩则案件审理范围仍为原纠纷。第四部分:反悔人民调解协议致诉案件审理范围之路径厘定。善用释明这一民事诉讼程序修正器,在原告诉求丧失依据、原告诉求不合理时,法院可释明原告变更诉求,以妥善处理纠纷;同时,被告的抗辩也能产生变更案件审理范围的效果,所以被告抗辩的效果法院也应当释明。建立客观预备合并之诉制度,允许当事人一并提出相互矛盾的诉请,有助于化解当事人诉求混乱的难题,但我国立法规制仍空白,需要明确受理条件、审理注意事项,力图搭建大体结构。此外,通过增设特定情形下重新进行人民调解的前置程序、限定允许反悔的情形、明确反悔产生违约责任、惩戒任意反悔当事人等途径,规制任意反悔现象,以减轻法院案件受理负担。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比以往更重的养老负担和抚养压力。中国近半数的省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达14%,并将提早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人,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届时我国将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了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提升退休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
自由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指向而只具有经验层面的充实,缺乏对于人在世界中自由生存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探究。在黑格尔这里,自由不仅是在于人脱离何种束缚或树立何种道德、制度,而是更关乎于真理如何实现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略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由思想的研究,忽略了其为黑格尔的自由观所提供的世界图景,而习惯于在《逻辑学》的视域之下来理解黑格尔的自由观。黑格尔也因此被人们指责为:以概念的运
文明行为促进型法是文明社会建设领域的综合立法,其调整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其立法定位是不同于传统管理型法的促进型法。作为法律领域的一种“非标准事例”,文明行为促进型法面临着两个亟需澄清的问题:一是必须明晰法律介入文明领域的可行性与程度,这关乎法的界限与存在理由等法学领域最基础的问题;二是必须关照现实法律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寻求解决方案,这关乎立法的理念与技术。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
为提高水基润滑剂的润滑性以及抗磨减摩性能,合成一种环境友好的含极压元素P、 N的油酸基极压水性润滑添加剂(OWEL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中间体聚合P-N二元醇(PG)和OWELA进行表征,用四球摩擦试验机研究PG和OWELA的润滑性能。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钢球的磨损表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PG, OWELA可以显著
不转移占有的抵押权历来备受推崇,是担保物权种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担保方式,享有“担保之王”的美誉。其中的抵押物转让规则,更是学界和司法实务界重点关注内容。关于该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着各种争议,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伴随着《民法典》的出台,前述争议得到部分解决,但仍留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以《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为依据,以抵押物转让中抵押人处分权、抵押权人抵押权和受让人交易安全保护为主线,展开对该规
当公司进入重整程序后,由于无法准确判定公司资产状况、偿付能力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权出现混乱。然而破产重整程序旨在通过保持公司的继续经营、重组公司营业、调整债权债务关系使得困境公司摆脱危机,因此需要立法预先合理设计在该不确定状态下的权力配置。目前,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在重整期间以适用管理人管理模式为主。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能适用债务人自行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出现了将重整作为减少不良贷款的工具、对
人民陪审制作为我国审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政治和司法的两方面属性。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它是人民主权的在司法中的体现,要在普通民众中广泛选取非法律职业人士参与审判,而作为一项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制又隐含着人民陪审员能够提高审判质量的期待。人民陪审员非职业性和民主性的现实与对人民陪审员提高审判质量的期待之间形成矛盾,而法官对人民陪审员恰当的指引提示则可以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本文从化解这一矛盾的角度出发,
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逮捕制度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控制捕后羁押期限的一般要求。逮捕的主要功能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用于预防被追诉人实施新的危害行为。逮捕的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应当始终遵循程序法定原则、司法审查原则、比例原则以及权利救济原则的要求,因此,捕后羁押期限应当事先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随后由中立主体通过符合诉讼构造的程序进行审查,并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