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最基本执行者。儿童最初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生活规范主要是通过家庭获得,因此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父母教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上,亲子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儿童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交往有别于母亲与儿童的交往,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四至六年级儿童正处于童年的中晚期,这一时期又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与同伴的互动逐渐增多,儿童的社会行为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会受到来自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也会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为此,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童年中晚期儿童的社会行为、气质以及其父亲教养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476名小学四至六年级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调查,系统分析了童年中晚期儿童的社会行为、气质特征及其父亲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方面:保护和关心、惩罚定向、鼓励独立性、接受性、拒绝和鼓励成就中,父亲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教养采取最多的是鼓励成就,然后按照顺序依次为鼓励独立性、接受性、保护和关心、拒绝、惩罚定向。2、父亲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会因儿童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与女生相比,父亲会对小学高年级男生采取更多的惩罚和拒绝的教养方式。在活动水平、节律性以及反应阈上,男生显著地高于女生。3、小学高年级女生的亲社会行为和羞怯-敏感行为均显著高于小学高年级男生,而攻击行为则显著地低于男生。4、易养型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地低于中间偏难养型的儿童,中间偏难养型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地多于启动缓慢型儿童。5、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定向、拒绝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亲惩罚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父亲越是对儿童采用惩罚的教养方式,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而父亲拒绝则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父亲越是采用拒绝的教养方式,儿童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6、儿童气质的某些方面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社会行为。儿童的活动水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亲社会行为,反应阈、趋避性、注意分散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羞怯-敏感行为。7、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反应阈以及节律性在父亲惩罚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儿童气质的适应性在父亲惩罚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父亲拒绝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适应性都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