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从互文性角度研究典故的翻译,以探讨典故翻译的方法。互文性理论是当今流行的文学批评关键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概念以后,它就被众多的理论学家所挪用和改造,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理论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语篇与译者》一书中,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从互文性角度来探讨典故的翻译。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关系。它分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从宏观上来说,互文性涉及到文本与文本间的体裁,文本与文本间的风格的关系。微观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与其它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后者与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微观互文性对于典故的理解与翻译有着积极的作用。 据《辞海》解释,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是语言的精华,它文字简练,内涵丰富,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它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典故的翻译也就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传递,只有熟悉典故的来源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典故的内涵意义。如果译者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也就不可能译出其内涵意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本文作者认为典故的翻译也就是互文转换的过程。典故的准确理解和翻译要通过理解文本间的互文指涉并正确传递互文标记来完成的。互文指涉在文本中是由互文标记来体现的,追寻互文标记与前文本的联系要跨越互文空间,译者在这里全面评价互文指涉在原文中的交际价值,语用价值,符号价值,以及它在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