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单次静注与持续输注罗库溴铵对老年病人腹部手术肌松效应的影响,研究老年病人持续输注罗库溴铵肌松药残余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安全和合理使用肌松药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6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次给药组(n=30),B组为持续输注组(n=30)。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05-0.1mg/kg、异丙酚1-2mg/kg、芬太尼3-5μg/kg,两组均给予罗库溴铵0.6mg/kg(2ED95)作为插管剂量,诱导后A组根据手术需要间断给药,B组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给药,用肌松监测仪监测,通过肌松药起效及肌松作用消退情况指导气管插管、术中用药及术后拔管。全麻诱导后当T1恢复到10%时,A组追加另一剂量的罗库溴铵,B组开始采用微泵持续泵注罗库溴铵。于缝合腹膜后停止使用肌松药。术后送入PACU,术中肌肉松弛药的管理及何时拔管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经验决定,患者自然苏醒,不使用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肌松药残余作用定义为拔管时TOF<0.9,拔管后持续监测直到TOF>0.9,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入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记录手术持续时间T1、肌松起效时间T2、诱导后T1首次恢复到10%的时间T3、停药后TOF恢复到70%的时间T4、TOF从70%恢复到90%的时间T5、TOF从25%-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RI)、末次给药或停止泵注到拔管的时间T6、PACU停留时间T7。计算单次给药组给药次数、持续给药组平均给药速度和两组术中罗库溴铵总用量。记录给肌松药前、插管前、手术结束、抵达PACU即刻、拔管前1min、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拔管后30min、离开PACU即刻等时间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拔管即刻TOF比值达到0.9及未达到0.9(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病例数;记录拔管后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电解质Na+、K+、Ca2+、pH、BE等)及在PACU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BMI)、插管条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手术持续时间、肌松起效时间、诱导后T1首次恢复到10%时间、TOF从70%恢复到90%的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停药后至TOF恢复到70%的时间及停药至拔管的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指数(RI)B组优于A组;B组总用药量和平均给药速度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在抵达PACU即刻、拔管前1min、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拔管后1min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在吸入纯氧后可恢复至正常。 (4)拔管时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TOF小于0.9):A组46.67%,B组33.33%,两组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患者拔管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PH值、剩余碱浓度BE、血Na+浓度、血Ca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K+浓度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给药方式均能满足手术肌松需求,都有一定的肌松药残余作用发生率,持续输注给药方便,可减少罗库溴铵的总用药量,无药物蓄积,可作为临床上老年病人中时效肌肉松弛药的常规给药方式,但应尽量做到常规肌张力监测及拮抗,以保证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