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irroR-phase Approach to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xingt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最是脍炙人口。一直以来,小说以其设定在沉闷的小镇奇霍中怪诞独特的人物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吸引了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以及罗锅李蒙之间的怪诞三角恋情,以往的分析评论多集中于麦卡勒斯“精神隔绝”的主题和作品中的怪诞氛围,然而却较少对这个“爱情故事”本身的怪异与荒诞、以及主人公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和罗锅李蒙之间匪夷所思的三角关系的根源作出解释。本文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爱密利亚自我建构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来探究这段三角畸恋的根源,从而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怪诞的情感谜团。   镜像阶段即自我的建构过程。它是指6到18个月的儿童逐步能辨认出自己的身体在镜中的形象,从而获得自己身份的同一性这样一个经验过程。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伤心咖啡馆之歌》看似描述了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但本质上是在描写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先后以马文·马西和罗锅李蒙为自己的镜像所作出的自我认同和建构的努力。据此,本文分别在以下三个章节中对爱密利亚自我建构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出阐释:首章通过分析爱密利亚身体和心理上的不稳定和不完整,阐述其自我建构的迫切性;第二章对其自我建构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主要人物关系产生的根源;终章阐述了女主人公自我建构的最终结果,由于镜像虚幻性的本质特征,爱密利亚以镜像为基础进行的自我建构注定要以悲剧收场。通过从以上三方面对《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镜像解读,本文深入探究了小说中怪诞三角恋情的根源,以期从全新的角度解读麦卡勒斯这部中篇小说中的扛鼎之作。
其他文献
作为汤婷婷的代表作之一,《女勇士》自出版以来便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从多种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阐释,其研究涉及文化认同、原型批判、后殖民主义批评等。近年来,评论界目睹
根据Li&Thompson(1976)的语言类型学观点,英语和汉语分别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句子的核心是主谓结构,其他成分按照语法规则围绕主谓展开。主谓结构不是
语言损耗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与已经拥有数十年研究历史的语言习得相比,直到1980年在费城举行的语言技能损耗大会上,语言损耗才确立了在语言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自此,语
学位
英语正成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因此,对于英语各变体的语言、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英语的国别变体之一,中国英语
对欧洲巴洛克风格窗从造型、窗饰、结构和材料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结了欧式巴洛克风格窗户在造型特征与结构方面的优势,为设计现代哥特式木塑窗户奠定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