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府十八学士是秦王李世民于秦王府文学馆中选出的十九位(薛收死后刘孝孙补之)德才兼备的文士。初唐文馆是初唐政治、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初唐学士是帝王政治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在初唐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秦府十八学士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此文士团体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成员生平事迹进行了整理,并对部分文献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考证。其次,本文分析了秦府十八学士的出身背景,说明其成员大部分出身世家大族,博学多才;进而从客观环境因素、李世民主观因素、政治时局因素、历史沿革因素四个方面阐释了秦府十八学士产生的原因。之后,本文以虞世南《帝王略论》《北堂书钞》及其应制诗、咏物诗、边塞诗创作,褚亮诗歌的意境,许敬宗《文馆词林》及其颂体诗创作,姚思廉《梁书》《齐书》的史学成就,孔颖达《五经正义》等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了秦府十八学士参与的编纂书籍、复兴儒学、撰写史书等文学活动,分析了其成员诗歌创作在唐诗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论述了他们在初唐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与成就。同时,本文从密谋玄武门之变与健全法制、修订礼仪两方面论述了秦府十八学士的政治成就。在对秦府十八学士的成员背景,产生原因和主要成就做出介绍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秦府十八学士与其组织者、领导者李世民之间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秦府十八学士对李世民而言发挥了起草诏书、答疑解惑、学术咨询等文化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出谋划策,制定、执行政策的政治作用,另外他们还是李世民为日后登基治国及为太子挑选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李世民对秦府十八学士知人善任、礼遇有加,从秦府十八学士的出身背景,入秦王府之前的经历及其知识结构也可看出太宗欲借其壮大力量、抬高声誉的用心。此外,本文将秦府十八学士与魏晋时期的竟陵八友以及之后的北门学士、珠英学士、景龙修文馆学士、开元十八学士、天策府十八学士做了对比,分析了他们在政治、文学领域的不同作为与成就,并从领导者个人能力、文士心态、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秦府十八学士与其他文士团体区别的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秦府十八学士的后世影响。对唐代文馆制度而言,秦府十八学士的重要作用与成就让后代统治者开始重视文士、文治的作用,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翰林院等一些列文馆应运而生,在继承秦府十八学士职能的基础上,之后文馆学士的任命、作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文馆制度也进一步完善。秦府十八学士的设置,太宗对文人的重视都对后世文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十八学士登瀛洲”也成为文人的普遍理想,本文选取部分后世文人的诗文作品用以说明。秦府十八学士与之后的初唐文馆学士因受到帝王礼遇而被文人仰慕,其诗歌创作风气也被文人效仿,初唐诗歌便主要是亭台楼阁间的赠答应制之作,整体成就不高,这多少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本文的在对秦府十八学士成员生平事迹、出身背景、产生原因、主要成就、历史影响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后,又将他们与李世民的双向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与之前之后的文士团体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秦府十八学士是秦王李世民为了壮大自我势力与太子建成抗衡,借高祖允许其在府中开设文学馆的机会,招纳选拔贤才而得。他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自由聪敏、博学多才、德才兼备,加之太宗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秦府十八学士对初唐政治、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依据史料,注重对细节的考察和脉络的梳理,同时注重思辨性、逻辑性在对比论述中的应用。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发现了《十八学士写真图》中所绘人物在史书记载上的差异,后人对成员名与字的误解等问题;在对秦府十八学士后世影响的论述中,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后人作品,如通过引用十八学士的典故劝诫帝王重视文人和人才选拔,效法十八学士建制,抒发个人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之心等等;另外便是将十八学士与其他文士集团的对比,在政治、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对比后,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说明文士团体领导者及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与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对于文士团体的性质与作用均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