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安慰针刺为对照,观察针刺治疗失眠伴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针刺或安慰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及针感量表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1.治疗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0.00%,安慰针刺组17.24%。 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针刺组治疗前后PSQI各项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组间PSQI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优于安慰针刺组。 3.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针刺组治疗前后 SDS差异有统计及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治疗前后 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组间 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优于安慰针刺组。 4.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治疗后针刺组受试者所有脑区电位值均显著降低(P<0.05)。安慰针刺使部分顶叶、额叶电位值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额叶、左颞叶、枕叶、顶叶电位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5.针感量表比较:治疗后组间酸、麻、胀、重、走窜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痛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针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及抑郁情绪,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 2.安慰针刺(PSD针具)不能改善患者总体睡眠情况及抑郁情绪,但患者自觉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存在一定改善。 3.针刺治疗可以降低失眠患者整个大脑脑区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值,尤以额叶及枕叶脑区降低最明显。安慰针刺能降低部分顶叶、额叶脑区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值。 4.针刺能使患者产生锐痛及酸、麻、胀、重、走窜的针感,安慰针刺(PSD针具)仅使患者产生锐痛的感觉。 5.本研究随访时针刺改善失眠症状和抑郁情绪的远期疗效均下降。 6.PSD针具可作为有效的安慰对照作用于针灸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