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的失落与回归——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平台,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失落的表现出发,通过回顾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流变、审视近百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严重失落,重现传统语文教学思想中人文性沉浮的历史演绎脉络,勾勒其内在逻辑演化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提倡人文教育的当代,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超越历史,重建人文性,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篇,主要通过搜集资料,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解课堂语文教学人文性研究的现状,预设整个研究的规划。第二部分——失落篇,以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失落的表象为起点,通过对古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行追本溯源的探寻,沿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寻找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人文性,梳理古代教学思想人文性的历史脉络以及近百年来人文性的失落过程,力图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公正的把握,这一部分分为三章,分别论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失落的表现、古代和近代人文性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回归篇,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于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探求人文性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现与重建这一问题。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从语文教学的内在特征与古代教学思想的人文性特征两方面论述“我们需要回归什么”;第二章以当前的时代特征、教学理念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教师、教学、文本阐释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重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第三章则是理论付诸实践的成果,以求证理论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范例。第四部分——总结篇,简单回顾了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某些缺憾,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期待对这一课题的断续深入研究。论文重点在于对古代语文教学人文性流变过程的分析以及对重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的思考,旨在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寻找重建课堂教学人文性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材料。
其他文献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50多年前的论断言犹在耳。在城市化建设持续深入、汽车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大“城市病”。如果将城市的主千道和次支干道分別比作人体的大动脉和微血管,那么,打通“微血管”,实现微循环,正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之一。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城市交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等级的城
近年来,随着民族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高涨,民族精神成为热门的现代性的话题。本文在对民族精神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民族素质等相关
教育部于2001年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南,以指导幼儿教师将幼儿园教育规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纲要》所体现出的新的课程
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教育的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强调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判断学习者语言发展状态,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从面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体育社会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学好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而且学好物理本身就是作为高科技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