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8个基因的克隆、表达特征、原核表达、SNPs检测 及其与部分性状的关联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88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育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确定育种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长久影响牛群经济效益的所有性状。出于这点考虑,在牛育种中不仅要考虑直接作用牛生产经济效益的主生产性状,而且要考虑诸如繁殖力、使用年限、产犊行为、抗病力等间接作用牛生产经济效益的所谓次级性状。但次级性状本身受到环境、遗传以及营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于度量,且其遗传力较低,所以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选择次级性状的准确性低,遗传进展慢。为揭示次级性状的遗传规律提供方法论,本研究采用现代分子数量联合育种方法,针对影响牛只健康和生产效率性状中与使用年限关联的一些基因,应用EST拼接、RT-PCR、GenScan、直接测序、RFLP、荧光定量PCR、原核表达等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和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基础的分子遗传学探索,获得如下结果:
  1.得到了牛AKAP10、MBL2、PON1、P53、PON2、SIRT2、SIRT3和WARS2共8个候选基因完整的CDS区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了AKAP10、PON1、PON2和SIRT2等4个基因的cDNA序列,获取的登录号分别为:EU239246、EU289337、EF522785和EU562194。
  2.对所研究候选基因中的AKAP10、PON1、PON2、MBL2和WARS2等5个基因在卵巢、肝脏、肌肉、小肠、脂肪、子宫、肾脏、心脏、肺、淋巴、瘤胃、睾丸和乳腺共13个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表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AKAP10基因是在睾丸中表达量最高外,其它4个基因均表现为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与NCBI数据库中的电子表达谱比较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3.对牛的PON1和PON2两个新基因外显子进行SNPs的检测,发现在PON1基因第6外显子A147G和G162A;PON2基因第5外显子A73G和A110G、第6外显子T76C、第9外显子T98C共6个SNPs,并对其中的PON1基因的第6外显子A147G和G162A3,以及PON2基因的第9外显子T98C共3个位点进行了PCR-RFLP和PCR-SSCP多态性遗传特性分析。分析了它们在12个牛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
  4.对PON1和PON2基因的多态基因型与体尺体重及部分生长和胴体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1)鲁西牛6种体尺体重性状间除体高与其它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体重、体长、胸围、管围和腹围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P<0.05);(2)PON1基因第6外显子多态性中,AA基因型个体可能为短期肥育类型;GG型个体则应在选择过程中加以淘汰;GA型个体有可能具有比较合理的体型结构和生长发育模式,A162G位点可尝试用于家畜生产年限的预测;(3)PON1基因双酶切位点分析表明,专门化的肉用品种比兼用牛品种有着更为明显的生长特性。胴体性状方面,西门塔尔牛除背膘厚、嫩度、总骨重、眼肌面积和肉色性状外,其它性状存在相对劣势。同时,牛实验期初始重的差异对于某种单体型个体可能源自潜在的生长势,并表明PON1基因的AeAeGaGa基因型可能直接影响牛的背膘厚(P<0.01);(4)在与7个品种关联分析中,PON1基因EcoRⅤ-RFLP位点BB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302);(5)PON2基因第9外显子三种基因型频率在7个牛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各品种中各种基因型间与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鲁西牛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种基因型频率之间则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且三种基因型频率均有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AA型和BB型个体在一定的年龄之后,(约为7岁)又均有数量增加的现象。
  5.构建了牛PON1和PON2基因的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在BL21表达菌种中实现了对氧磷酶1(PON1)和对氧磷酶2(PON2)两种蛋白的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纯化和应用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不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在我国,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的肿瘤筛查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手术以及细胞观测等方法判定肿瘤类型。这些方法基于形态学并且具有某些缺点,因为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同类型的肿瘤可能具有临床差异。因此,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和鉴定与肿瘤相关的重要信息是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含氮杂环化合物(NHCs)工业、日常生活大量使用,进入水体中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采用臭氧氧化法降解NHCs,研究了NHCs与O3的反应速率常数,并基于NHCs的不同氮原子数量和位置的结构特点,通过计算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中前沿轨道中电子密度的分布,计算出NHCs的软度,预测NHCs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NHCs的软度与反应速率常数呈正相关。通过质谱(MS)分析结合福井函数对臭氧直接氧化和自由基攻
金属配合物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选用合适的配体和金属盐可以制备出大量含能配合物,从可增加传统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并降低含能材料的敏感度等。本文分别以5-氨基-1H-1,2,4-三唑-3-乙酸(ATAA)、四唑(Tz)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制备出[Cu_3(ATAA)_3(H_2O)_7(OH)]?2NO_3、[M(ATAA)_2(H_2O)_2]?2H_2O(M=Zn,Cd)、[Zn(Tz
学位
由于天然气潜的巨大化利用价值,近十几年来Cl化学逐渐成为多相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而作为由甲烷直接转化为乙烯的甲烷氧化偶联更是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备受重视。该文首先通过对其他学者工作的分析综合,从工程的观点出发,认为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C烃选择性和反应尾气中烃尤其乙烯的含量将是催化剂开发的主要方向。对反应机理的分析认为,催化剂表面的电子性质、几何性质和反应条件决定催化剂的选择性,而对催化剂的分析则得出优
该文以聚氨酯、丙烯酸酯、丙烯腈、丙烯酸等为原料合成互穿网络聚合物,应用高温分解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AlO和纳米AlO·ZnO复合粉体,将上述纳米粉体分散到互穿网络聚合物中,最终制得了纳米互穿网络聚合物涂料,研究了该涂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
学位
烷醇胺水溶液广泛应用于酸性气体的脱除,是21世纪分离CO、防止温室效应最有效最实用的关键技术,腐蚀问题是目前该技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该文首次通过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等技术系统地探讨了碳钢的阳极溶解行为与烷醇胺的CO吸收机理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氨基甲酸盐的生成是造成烷醇胺腐蚀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螯合作用,与Fe(Ⅱ)生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加速了碳钢的阳极溶
学位
该文利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LiMnO,利用X衍射,循环伏安,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循环伏安测试发现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是分为两步进行的,而且灼烧温度越高,劈裂峰分裂的越明显,且更加尖锐.通过交流阻抗测试,发现活性物质在不同的电位下具有不同的电化学特征,当电位处在平台区时和处在非平台区时相比较,交流阻抗谱明显不同,电位处于非充放电平台区时
分子沉积自组装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制备纳米级超薄膜的新技术.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得到的自组装膜超薄有序,厚度可以实现分子水平上的调控,并且可以得到预先设计的层间结构,提供具有特殊功能的超薄膜材料.将分子沉积自组装技术用于蛋白质、酶等生物分子的超薄膜制备始于90年代中后期.由于该方法以静电相互作用力为推动力,减少了组装过程中对生物分子构像的破坏,较大限度地保持了生物分子的生物特性,因此是
该论文制备了不同装填率的一系列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以中空纤维组件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膜吸收实验装置.利用此装置,对影响脱除CO膜吸收过程的各参数进行了考察和探讨.结果表明,增大中空纤维内外的气、液流速和吸收液浓度,可以提高CO的传质通量;增大气相浓度,虽然会使传质推动力增加,但由于高浓度的CO会改变液相物理性质,使液相阻力增加,从而导致总传质系数降低;相同进气量下,组件装填率从0
学位
对陕西关中地区初步筛选出的7个引进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放牧者、苜蓿54、德宝、爱菲尼特、维多利亚、三得利、中苜1号及其24个杂种F代的主要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7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利用年限及抗旱性,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高产、优质、抗旱苜蓿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打下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以本地品种关中苜蓿为对照,对7个苜蓿品种第5午(2006年)的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对5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