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实现小区中水回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污水再生利用的国家政策导向和住宅小区对中水处理与回用的市场和技术需求,针对小区中水处理规模小和水质水量变化大影响常规污水再生工艺高效运行的问题,为提供适合小区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中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和技术参数,集成混凝沉淀处理工艺适应水质水量变化能力强、运行灵活,以及人工湿地工艺处理中水抗冲击负荷大、湿地设施兼具景观功能的优点,结合不同中水用途所对应的水质标准,选择小区优质杂排水做为中水水源,开展“混凝沉淀+人工湿地”处理小区中水效能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①进行混凝沉淀中水预处理的药剂与工况参数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原水COD=78~122mg/L,TP=1.1~4.5mg/L,采用絮凝强度G=80s-1,絮凝时间t=6min,先后投加PAC=24mg/L和PAM=0.075mg/L的最佳运行工况时,COD和TP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5%和80%左右。②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与湿地植物和填料的选择,开展了人工湿地中水处理启动及效能试验研究。启动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33℃,进水COD=180~200mg/L,水力负荷=7.0cm/d时,启动历时30d后,出水COD稳定达到50~60mg/L;通过人工湿地单独处理中水的效能试验,揭示了水力负荷分别为7.0、8.5、10.6、14.1和21.2cm/d时,COD、NH3-N、TN和TP的出水变化规律。③采用混凝沉淀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优质杂排水中试研究,通过两种工艺不同组合工况及温度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工艺段的较佳工况是:混合池HRT=2min,PAC=24mg/L,搅拌速度为120r/min,絮凝池HRT=4min,PAM=0.075mg/L。搅拌速度为30r/min;人工湿地工艺段的较佳工况是:夏季(T≥15℃)出水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时,人工湿地水力较佳负荷为21.2cm/d,冬季(T<15℃),当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14.1cm/d时,出水能满足前项指标,总氮不能达到后者标准,当人工湿地水力负荷为10.6cm/d时,出水能同时满足以上两项标准。小区中水处理与回用是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的重要途径,能够高度适应水质水量波动的“混凝沉淀+人工湿地”中水处理工艺及其技术参数的研究,将为小区、酒店等中水处理与回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用广义复杂度的运算方法,分析癫痫病患者发病期间的脑电图,计算出这一段脑电图数据的复杂度,通过对复杂度数据的分析,对癫痫病的发作进行预测。进而提高癫痫病患者的
本文深入研究了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效益评估方法的构建方法,系统介绍了评估方法的步骤,并以某型飞机的真实数据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准确度。
借助“记忆”已搜索过的可行空间并将其中状态与当前随机产生状态的对比、分析 ,以及引入局部寻优算法 ,本文给出了一种多极值点连续变量函数全局优化的智能化新算法改进的区
快速消费品行业作为相对新兴的行业,与一些传统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整个运营结构、生意模式和财务管理都与传统行业有较大区别,注重的财务关键指标也有所差异,行业的特征
针对集成膜法海水软化装置去除海水中5μm以上固体悬浮物的要求,本研究提出以内构件实现导流、整流并强化旋转,开发出了内置螺旋导流板和曲线长锥体的α-Pa型旋流器。本文所
论文研究了4种相思树木材(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 Willd、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 ,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 ,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主要与制浆有关
笔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救治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14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0例对照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4例均为1998年5月~2000年9月我院急诊科留观的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
研究背景城市流动人口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的必然现象。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形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保险业自“十五”以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29%,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
P2P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带宽过量消耗、病毒传播迅速等严重问题。如何在享受P2P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又能有效的控制P2P流量,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DPTCS(DPI-based P2P Traf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