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后,学界对社区及其衍生概念进行了较多理论研究。特别是20世纪末期,“社区参与”与“社区增权”在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自“社区”概念被用于旅游发展的几十年里,涌现了大量关于“社区参与”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但多数集中在对当地旅游政策、游客感知、多元利益主体等旅游经济现象及问题的讨论上。民族村寨从一个自然村落演变为旅游社区,其发展是动态的,参与元素是多样的,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周期中,村寨内的空间分布、人员构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个人身份等都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东道主基于传统地缘、族群等文化而形成的文化认同也随着旅游行为的展开被模糊。民族村寨的社区旅游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东道主基于传统农耕文明而诞生的文化认同亦会随着其他经济行为的互动展开发生相应的变化。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西南区域内典型的山地民族村寨,近十年来发展飞速,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村寨社区现已基本形成,山地地形成为旅游特色资源的同时也限制了东道主的均衡发展。本研究立足于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中东道主现状,试图从社区参与、社区增权、文化移植、文化认同等角度,探讨民族村寨在发展社区旅游时必将面临的由主客观因素促使文化认同变迁的问题,分析东道主主观意志变化的根源,并通过个案对比探索文化认同在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新方向。本研究分为八大板块。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分析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田野点的描述,梳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社区的发展史。第三部分,分析东道主在社区参与下文化认同的现状。第四部分,探讨社区增权与东道主文化认同的重塑。第五部分,分析由跨相经营而产生的社区内部文化失范现象。第六部分,以三大旅游社区为多样化案例对比分析,总结社区旅游发展经验。最后,对社区旅游发展中的两大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