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意识”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自觉关注,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2]这些指导意见显示了“学生意识”的重要性。当然,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时有出现,缺乏学生意识的现象仍较为常见。因此,研究“学生意识”有较大的必要性。本文尝试着着对“学生意识”展开粗浅的研究,期望对广大教师带来理念上的启发和行为上的促进。本文由七个板块组成。绪论部分提出了学生意识研究的背景,对学生意识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并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比如梳理学生意识的理论基础、总结学生意识的基本原则、概括学生意识的基本特征、揭示学生意识的基本误区、阐明学生意识的培养途径,还介绍了研究的意义,比如理论意义上,使学生意识体系化;实际意义上,让学生意识可操作化。第一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的理论基础。分别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话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角度加以阐述。第二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的基本原则。一是把人当人,平等尊重,即把人当做独立的、自由的、能自主判断、自主成长的生命,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二是正确引导、自主成长,即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学习前、学习时、学习后要分别给予引导,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第三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的基本特征。一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行。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先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体验和理解,然后教师趁势而教,以教促学。二是三个尊重,面向全体。即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三是“三多三少”,效果至上。即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学教的时间少。第四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的常见误区。一是教师强制灌输,扼杀学生的自主成长;二是教师自我表演,代替学生的自主成长。第五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意识的基本途径。一是从“洗脑”开始,更新教育观念;二是以“洗手”为落脚点,改变教学行为;三是强化自身反思,让自己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都进行理性反思。最后为结语部分,介绍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比如理论功底不深厚,实践经历不丰富,研究时间不充裕,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等等。本研究只是开始,笔者希望沿着这个研究继续走下去,边研究边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断调整,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