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采取“就地转移”为主还是“异地转移”为主,是“离乡不离土”的不彻底转移还是一定条件下向市民的彻底转化,理论界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本文针对这一分歧点,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 在对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中,本文沿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在指明涵义、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传统模式、不利因素、国内外转移模式的比较,接着分析理想模式、重要意义,然后考察现状特点、制约因素,最后得出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政策选择。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弊端。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三种模式: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前两种传统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劳动者职业流动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传统模式有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候鸟式地在城乡往返带来了大量的福利损失,特别是传统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广视角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第二部分: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与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开始大规模转移的时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压力型转移;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基本上走的是分散型转化之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已有的政策,而农民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部分: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该部分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传统转移模式是政府适应已有制度路径下的一种制度均衡状态,而农民市民化是突破这种均衡的制度创新。然后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农村劳动进城对城市就业和工资率的影响。最后分别论证了农民市民化是扩大内需、拉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农民市民化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第四部分:当前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我国虽然在妥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进城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现状仍然人担忧。而且现阶段农民向市民转化还存在着认识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住房障碍、素质障碍、信息障碍等。最后还特别针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几对盾作了深入地分析。 第五部分: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政策选择。文章最后一部分从提高对农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认识、剔除相关制度障碍、进一步整合劳动力切}资源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特别是对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保制度作了详尽的探讨,对如何通过政府来努力改善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提出了创性的建议。还明确指出国家应转变政策导向,变城乡分开的“就地转化”政为“异地转化”为主、“异地转化”和“就地转化”相结合的政策。笔者将该分作为全文的重点加以探析,以对政府制定城市化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迁移提供政策方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