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内障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异常聚集、降解和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转化所导致的一种纤维化疾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被认为是通过破坏ECM的降解和沉积的平衡,调节细胞—细胞间黏附、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诱导基因的转化及异常表达来参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本实验通过研究MMP-1、MMP-3蛋白在核性、皮质性、后囊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探讨二者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实验组选取81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核性白内障22例22只眼,后囊下白内障25例25只眼,皮质性白内障26例26只眼,常规白内障显微手术中连续环行撕囊获取其中央部直径约6cm的晶状体前囊膜。对照组正常晶状体取材于眼外伤晶体脱位或半脱位及自愿捐献尸体供医学解剖眼球共8个(均排除白内障),取出晶状体并环形撕取中央部的前囊膜,直径约6mm。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三步方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1、MMP-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细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否则为阴性。MMP-1、MMP-3定量分析采用Image pro plus专业图象分析系统测量阳性面积的平均光密度(MIOD)数值,所有统计均在SPSS11.5软件上运行。结果:1.MMP-1在对照组、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无表达,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MMP-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和核性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MMP-1的阳性表达高于后囊下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P-3在对照组、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无表达,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囊下、皮质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MMP-3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和核性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MMP-3的阳性表达高于后囊下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P-1和MMP-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991,P<0.05)。结论:1.MMP-1和MMP-3在正常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无表达,在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亦呈阴性表达,在年龄相关性后囊下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中表达量最高;此二种蛋白表达成正相关,提示MMP-1和MMP-3的相互作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MMP-1和MMP-3表达量的差异,表明在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一种或几种MMP的表达增高起主要作用,其它MMP或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起辅助作用的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