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固相反应合成纳米材料及在含Mn氧化物上的应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u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热固相反应法在制备无机纳米材料方面的进展,并归纳总结了八种不同的制备方法。采用低热固相反应法,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制备各种无机纳米材料,且可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来控制所得产物的形貌。因为有着操作简便、成本低、污染小、易规模生产等优势,低热固相反应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有实用前景的含Mn的简单和复合氧化物。对其中有着多方面催化用途,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电极材料——MnO2,尤其是新一代二次锂离子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尖晶石型LiMn2O4做了重点研究。根据对LiMn2O4进行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结果,又从结构上探讨了其容量衰减和比容量大小的原因,并通过掺杂等手段增强了材料的循环性能。采用低热固相反应制备得到的LiMn2O4在性能上不劣于其它方法所得产品,且在合成上有着操作简便、低成本、无污染等等优势,说明其更适合于规模生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使用低热固相反应制备无机纳米材料的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重点阐述了八种不同制备方法的特征,并对应各方法列举了若干实例。低热固相反应法在制备零维和一维无机纳米材料方面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污染小、易规模生产等优势。 2、采用低热固相反应,一步合成得到α-MnO2纳米粒子(直径约40-60nm),并可以通过加入NaOH使MnO2纳米粒子发生重排,纳米粒子有序排列后得到MnO2纳米棒(直径约40-60nm)。并发现此α-MnO2纳米颗粒和纳米棒都有着较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3、采用多种不同的有机物,应用低热固相反应的方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的LiMn2O4和层状的LiMnO2,并用此法在LiMn2O4中分别成功掺入Cr、Y两种元素,采用XRD、TEM、TG-DTA、ICP、XPS等进行了检测。后对尖晶石型LiMn2O4进行了电化学性质测试,又从结构上探讨了其容量衰减和比容量大小的原因,并通过掺杂等手段增强了材料的循环性能。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于文献已有报道相当,其中掺杂样品的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掺杂样品。和文献报道的各合成方法相比,该法操作简便、无需溶剂、成本低、无污染、产品纯度很高、产率一般在95%以上,因此更加适合规模生产。
其他文献
在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马云畅谈了到了全球化以及年轻人、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发展问题,并在与网友互动环节讨论了对读书和赚钱的看法。B20和G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立了过程性目标,运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活动水平的目标词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这些过程性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我们教学生不
该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绵头雪兔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天山雪莲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苦竹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我们运用正相硅胶柱,反相RP-18 Lobar柱以及
本文为刘菊初老先生遗作。 刘菊初(1879-1954),名安芳,字馨圃,号菊初,山西柳林县高村人(今高红村)。毕业于山西优级师范学堂,先后任离石、柳林高级小学校长,曾在平遥乙种实业
单分子磁体因其磁性双稳态和慢弛豫现象而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和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学位论文紧紧围绕稀土单分子磁体多弛
本文研究了Gabriel试剂K+-()和Na+-()以及亚胺PhPhC=NH在Mitsunobu反应中的应用。 1.我们以邻苯二甲酰亚胺基钾,Ph3P,CCl4在DMF溶剂中可以较高产率地将醇一步转化为相应的烃
燃料电池以其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技术.其中,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更以燃料甲醇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储存、携带方便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目前DMFC
该论文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软珊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中国南海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南海硬棘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化学
在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最有前途的可控活性自由基高聚,自1995年Sawamoto研究小组和K.Matyjaszewski研究小组各独自发现以来,很快成为人们研究
在我国,桑科植物,尤其是桑属植物作为传统中药一直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界学者对桑属植物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大量的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根据这些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