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Buhrer) Nickle]引起的一种松林的毁灭性病害。松树感染该病后松脂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停止,水分运输受阻,最后迅速枯死。因为该病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发病快、感染树种多且传播速度快,被公认为松树的“癌症”。松材线虫携带的相关细菌对于松树萎蔫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荧光假单胞菌GcM5-1A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主要的致病细菌,该细菌能够促进松材线虫在宿主内的生长繁殖,其鞭毛蛋白对黑松(Pinus thunbergii)细胞有强烈的致死性,但是其致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黑松悬浮细胞为材料,研究了用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GcM5-1A所产生的鞭毛蛋白处理后其悬浮细胞中活性氧及其有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鞭毛蛋白处理后悬浮细胞的超氧阴离子(.02-)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处理30h时,其含量达到1282μmol·g-1FW,但过氧化氢(H202)的含量逐渐降低。在处理的第12h时,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72倍和1.49倍,之后其含量逐渐降低。与处理组相比较,鞭毛蛋白处理后悬浮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处理的最初阶段同样也有所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续,其活性逐渐下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荧光假单胞菌鞭毛蛋白导致黑松细胞死亡的机理以及阐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在松树萎蔫病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