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就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系统研究。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鲜有论述。中国文化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传统翻译中关于翻译的理想标准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领域中发生了重要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译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才逐渐突显了出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译者边缘化文化地位的根源,并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进行了回顾,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的探讨,尝试运用阐释学、读者反应论、文化翻译理论、互文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倾向、译者的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以及译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希望对译者主体性有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大体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基本结构安排。第二章简要介绍了译者的边缘化文化地位,并分析了导致译者文化地位低下的原因。第三章澄清了关于翻译主体的两种不同理解,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三个特征: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受动性以及译者的创造性,从而深入了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理解。此外,结合阐释学、文化翻译理论、读者反应论、互文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文化倾向,译者的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以及译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五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及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表现的探讨,本文最后在第五章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有创造意识又要有自我克制意识,同时指出要进一步理解翻译批评的标准和原则,以促使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更加深入发展。第六章为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