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气腹对腹腔恶性肿瘤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bao774313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临床上腹腔恶性肿瘤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气腹(pneumoperitoneum)的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造成腹腔恶性肿瘤细胞扩散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加,这对目前运用二氧化碳气腹的腹腔镜对腹腔恶性肿瘤进行分期诊断以及对早期恶性肿瘤切除术提出质疑。目前,就其原因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腹腔注入恶性肿瘤细胞后在不同气腹和开腹条件下对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肿瘤细胞在腹膜的种植情况。同时对比不同气腹和开腹条件下腹腔肿瘤的生长情况。 方法:30只裸鼠(nude mice)分成3组,每组10只,第1组为开腹组,第 2组为CO2气腹组,第3组为N2气腹组。术前30分钟每只裸鼠腹腔注入5×105个SHZ88细胞,术后2小时、48小时随机在3组中各取4只裸鼠于在无菌条件下取腹膜组织送电镜检查,观察3组裸鼠在电镜下腹膜的微观结构改变。术后30天处死裸鼠,打开腹腔。对比3组裸鼠腹腔肿瘤生长情况。 结果 电镜下:第1组术后2小时、48小时腹膜的微观结构无明显改变,未发现肿瘤细胞在腹膜上的种植。第2组气腹排出后2小时、48小时腹膜结构改变很明显,间皮细胞间连接断裂,部分基底膜裸露甚至基底膜也已断裂,在术后2小时、48小时时可见肿瘤细胞吸附于间皮表面或转移扩散于结缔组织中。第3组,术后2小时、48小时腹膜结构改变同第2组,未见肿瘤细胞在腹膜种植。肿瘤生长情况:第1组腹腔肿瘤的平均重量为0.7368±0.1895 克,第2组腹腔肿瘤平均重量为 1.7861±0.0399克,第3组腹腔肿瘤平均重量为0.8260±0.35590 克,第2组腹腔肿瘤平均重量与第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第1组、第3组腹腔肿瘤平均重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二氧化碳气腹促进腹腔肿瘤生长,氮气气腹对肿瘤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二氧化碳气腹有利于肿瘤细胞在腹腔的种植和生长的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气体本身而不是气腹的原因。
其他文献
农业植物疫情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农业植物疫情发生时,若当地政府对此重视不足、防御不及时或采取措施不当,则该有害生物就会打破当地原本的生态平衡,威胁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甚至诱发社会恐慌。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业植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应急管理的视角、温州地区情况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对农业植物疫情的防控工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循环经济开展较早的地区,但由于长期以来相互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配合,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迫切需要突破行政壁垒,从一体化的高度推进
<正>史籍中提到制定十二律的最早记载,恐怕要数《吕氏春秋·古乐篇》的“伶伦作律”。其文为: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逾之阴,取竹于解峪之谷。以生空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麻醉住院医师镇静状态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麻醉住院医师进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测评,将评分>10分的麻醉医师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试验组(Gt组)、对照组(Gc组),各23例。于试验前半小时对其进行状态-
目的 研究胃癌标本及细胞株RNAs转染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CTL反应的方法,探讨获取胃癌标本或细胞株KNAs,直接转染DCs进行胃癌生物治疗的可能性,为胃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一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反生产行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以及实践者的重点关注,这一类行为的发生给组织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潜在和现实的危害。如何减少反生产行为
<正>木星,钟晓红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第4期《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中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指出,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创新与学术引领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滤泡状甲状腺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两者约占
云南某低品位铜铅硫化矿石铜、铅品位分别为0.54%和2.12%。为确定铜、铅选矿工艺,采用铜铅混浮再分离的原则流程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40%的
从2000年以来,我县养猪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小区化、集约化猪场的增加,生猪调运频繁,流通渠道增多,优良品种的引进也空前增长,为猪病的传播流行创造了条件。由于目前农村动物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