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加速上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成为现阶段众多学者专家追踪的焦点。据最新官方统计,截止2013年6月,我国地方债务额已达17.89万亿,其实金融危机之前地方债总量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债务的增长主要集中在09年我国实行的4万亿刺激经济措施之后的阶段。业内人士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会成为我国2015年面临的3D(通货紧缩Deflation、货币贬值Devaluation、债务违约Default)困局之头号“灰天鹅”。2014年10月新出台的43号文件指出,中央政府明确与地方政府债务划清界限,实行不救助原则,不再为地方债背书,这无疑加大地方政府的压力。因此,为防范可能转变的债务危机,现阶段科学地预警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从界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层级和对法定债务的含义出发,对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的内涵给予重新定义;同时介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汉娜对地方债的分类,即由直接与或有、显性与隐性四种债务构成的组合矩阵,以及我国权威机构之前确认的政府债务类别;然后结合财政风险,定义地方债务风险,阐明其特征和转嫁方式。接着采用最新数据,从我国2010年和2013年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层级分布、区域分布、借债主体、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面综合分析,了解到现阶段我国具体状况,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内部风险,包括收支风险、规模风险、结构风险、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有来自于不可控的外部环境风险,并明确指出形成风险的原因,诸如债务本身不确定性,我国财税体制缺陷,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资金需求加大,政府行为短期化和地方政府的盲目自信等。之后在说明有必要且有可能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对预警流程进行整体设计,指出预警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测定和评价风险的核心,其中指标集从内部风险、相关风险和外部风险构建,对于预警方法,本文先是介绍目前该领域常用的主要方法,再阐述本文选择用的因子分析法建立地方政府预警系统模型的基本原理。以S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对S省2007年至2012年的反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的108个数据进行约减,再运用因子分析法降维,借助SPSS 18.0提取出了3个主因子,得出因子综合得分值,结论是S省现阶段债务风险处于中度风险区间,而且通过其中一个主因子的解释可以看出,控制S省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降低债务总量和或有债务占比,从而达到降低结构风险和整体风险的目的。在文章的结尾章,笔者从财政体制的完善、监管机制的建立和新型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引入这三个角度给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