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逐年稳步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洗钱犯罪日益猖獗。特别是在今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洗钱犯罪将会有新的特点,因此,这也将给反洗钱活动带来新的挑战。据报道,全世界2006年约有5900亿美元的黑钱通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清洗。并据调查,每年至少有2000亿美元的黑钱是通过亚太地区的银行系统转移的,而这2000亿数字还是保守的估计。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洗钱者清洗其非法收入的一个最主要的通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的洗钱金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然而真正查获的洗钱金额不到1/5。因此,反洗钱斗争依然任重道远。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反洗钱机制迫在眉睫。在我国目前的反洗钱机制中,国家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已逐步完善,约束机制已初见端倪,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配合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将成为当前我国反洗钱机制设立的一大重点。造成目前这种严峻形势的原因有很多,从表象来看,我们可以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反洗钱的供给不够,特别是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供给不足。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之所以无法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反洗钱数量是因为其缺乏必要的激励,根本原因就在于洗钱与反洗钱活动中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外部性一般是指某一经济主体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他人福利所产生的一种外在于市场体系的影响或效应关系,是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收益。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私人决策和社会决策、私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不一致,而在洗钱与反洗钱中这样的矛盾颇为明显:洗钱的外部性表现在洗钱者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使他人和社会受损,却没有因此承担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反洗钱的外部性表现在金融机构反洗钱的行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由此产生的成本却无法得到补偿,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这是一种典型的正外部性。正因为外部性的存在,面对洗钱者的猖獗犯罪活动,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活动存在“心于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主要分为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所要研究问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洗钱及银行业反洗钱概述。首先介绍了洗钱的基本情况,包括洗钱的一般定义、洗钱的过程、洗钱犯罪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洗钱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不良影响。接着分别介绍了反洗钱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反洗钱现状,包括中央银行所负有的反洗钱职责、中央银行在反洗钱监管中所面临的困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反洗钱活动的制度安排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洗钱与银行业反洗钱成本收益分析。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为第四部分的理论分析和第五部分的政策建议打下了良好的逻辑基础。首先对洗钱者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洗钱的私人成本来自于清洗成本和国家法律制裁;洗钱的私人收益来自于清洗“黑钱”的利润回报;洗钱的社会成本来自于对金融秩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侵害;洗钱的社会收益来自于资本流入和反洗钱“搭便车”现象。然后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活动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反洗钱的成本与收益也包括私人成本、私人收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四种。反洗钱的私人成本来自于雇员成本、制度成本、检查成本、信息搜寻成本、档案管理成本、培训成本、失去客户的成本和机会成本等;反洗钱的私人收益来自于金融机构潜在利益的获得和风险的减少;反洗钱的社会成本来自于机会成本;反洗钱的社会收益来自于经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等。第四部分:洗钱及反洗钱外部性及其内在化分析。在这一部分的开头,首先在第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福利经济学解决外部性的一般方法,分别考察洗钱与反洗钱活动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外部性特征以及正负外部性内在化途径。从理论上对洗钱与反洗钱活动的外部性作出系统梳理,为第五章提出完善反洗钱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第五部分:完善我国银行业反洗钱机制的政策建议。这一部分首先提出了完善反洗钱机制的设计思路,即: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将成本收益机制融入反洗钱机制;将成本补偿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融入反洗钱机制。然后根据这一设计思路,提出依靠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解决反洗钱外部性问题。本文以外部性原理为理论出发点,将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考察洗钱者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反洗钱者的经济行为,探讨如何通过内在化洗钱与反洗钱活动的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趋于一致,从而激励商业银行在反洗钱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进而达到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反洗钱机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