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90%以上来自上皮组织。由于卵巢癌迄今仍无完善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晚期治疗手段,成为威胁广大妇女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卵巢癌的病因目前不十分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卵巢癌的发生。环境致癌物及/或机体代谢产物攻击细胞时,可引起DNA损伤。生物体能够保持遗传信息的完整和稳定,主要依赖于体内一系列DNA修复系统。DNA损伤的修复途径很多,核苷酸切除修复(NER)是人类最重要的修复途径。核苷酸切除修复(NER)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可使机体修复损伤DNA的能力有所不同,导致基因的稳定性和细胞的癌变率有所改变。研究表明,DNA修复能力低下与肿瘤易感性增高相关。因此,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第10外显子312密码子Asp/Asn(即G/A)和第23外显子751密码子Lys/Gln (即A/C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我国北方汉族妇女卵巢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为卵巢癌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35例卵巢癌患者和246例健康对照个体为研究对象。235例癌患者为2001.12~2006.11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北方籍汉族妇女。所有卵巢癌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上皮性卵巢癌。采用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临床病理分期方法,将卵巢癌分为Ⅰ、Ⅱ、Ⅲ、Ⅳ期。246例正常对照为同一地区的健康汉族女性个体。卵巢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人群在征得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后,无菌操作下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采用蛋白酶K-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XPD的多态性基因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版软件包(SPSS Company, Chicago, Illinois, USA)进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位点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与预期值并进行卡方检验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单体型频率及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EH软件和2LD软件(1.2 version,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结果:1 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 SNP及第23外显子A/C SNP基因型分布在健康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2 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 SNP的G/G、G/A、A/A基因型频率在卵巢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80.9%、19.1%、0和85.0%、15.0%、0,因无A/A基因型的存在,将G/A与A/A基因型合并,两组间比较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G/G基因型为参照,G/A基因型不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OR=0.747,95%CI=0.464~1.205)。卵巢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0.4%、9.6%和92.5%、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 XPD基因第23外显子A/C SNP的A/A、A/C、C/C基因型频率在卵巢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77.9%、20.9%、1.2%和81.3%、18.3%、0.4%,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A/A基因型为参照,A/C和C/C基因型与其相比不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OR=1.235, 95%CI=0.792~1.927)。卵巢癌患者组和对照组的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8.3%、11.7%和90.4%、9.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将卵巢癌患者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四组,即浆液性卵巢癌、粘液性卵巢癌、宫内膜样卵巢癌及低分化腺癌。将XPD基因两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四个病理类型组的分布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XPD基因第23外显子A/C SNP的等位基因型频率在浆液性卵巢癌和正常对照间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趋势(χ2=3.629, P=0.057),C等位基因为浆液性卵巢癌的可疑危险等位基因OR=1.64, 95%CI=0.903~2.979)。5将卵巢癌患者按FIGO分期分组后,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 SNP的基因型频率在早期、晚期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2.032, P=0.154)。XPD基因第23外显子A/C SNP的基因型频率在早期、晚期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即携带C等位基因(A/C或C/C)的个体更容易发生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 OR=2.205, 95%CI=1.038~4.688, P=0.037)。6应用EH和2LD软件对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和第23外显子A/C SNP位点进行的联合分析显示,两个多态位点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524386,χ2=104.17, P=0.00),XPD基因第10外显子的G等位基因易与第23外显子的A等位基因连锁。G/A单体型在人群中最常见,占83.7%。单体型分布在卵巢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 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和第23外显子A/C SNP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但XPD基因第23外显子A/C SNP的A、C等位基因型频率在浆液性卵巢癌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趋势,C等位基因可能为浆液性卵巢癌的可疑危险等位基因。2 XPD基因第23外显子A/C SNP的基因型频率在早期卵巢癌和晚期卵巢癌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C、C/C基因型可能成为卵巢癌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的一个分层标记。3 XPD基因第10外显子G/A和第23外显子A/C SNP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第10外显子的G等位基因易与第23外显子的A等位基因连锁。XPD基因两个位点的单体型分布并未影响卵巢癌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