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是中国北方一个非常重要、典型的超大型斑岩型Cu-Mo-Au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多宝山超大型斑岩Cu-Mo-Au矿床是一个巨大复杂的构造-岩浆-热液系统,多期次热液活动及后期的叠加改造耦合形成了该超大型矿床。根据矿石中不同矿物的共生组合以及形成的不同先后次序的脉体,把多宝山矿区所形成的脉体分为了四个大类,分别为:A脉、B脉、D脉、E脉。它们的矿物组合分别为A脉: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少量黄铜矿±少量黄铁矿;B脉:石英±辉铝矿±黄铜矿±黄铁矿;D脉: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E脉:方解石±赤铁矿±黄铁矿±镜铁矿±黄铜矿±重晶石。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各脉体均一温度分别为:A脉包裹体集中于110℃-200℃和 270℃-360℃;B 脉集中在 120℃~190℃和 240℃~300℃之间;D 脉集中于120℃~180℃和210℃~220℃;E脉集中在120℃~170℃。各脉盐度分别为:A脉0.88~16.05NaCleqv,;B 脉 4.18~21.68NaCleqv;D 脉 4.18~24.96 NaCleqv;E 脉3.4%~23.7%。各脉密度分别为:A 脉 0.8~1.10g/cm3;B 脉 0.90~1.05 g/cm3;D 脉 0.90~1.10 g/cm3;E脉0.97~1.05 g/cm3。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多宝山铜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气相以H2O和CO2为主,液相成分阳离子以Ca2+,其次为Na+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Cl为主。因此,本区流体以NaCl~H2O体系为主。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9.7%。~3.7%。之间,δD变化范围从-120.9‰~-96.7‰,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8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3.2‰~-1.8‰。,δ18OSMOW为-4.0‰~10.4‰,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0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9-0.1‰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和地幔系统,且具有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综合分析认为多宝山铜矿床的形成属于典型的斑岩成矿模式,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多宝山矿区复杂的矿石矿物组合以及典型的斑岩蚀变分带。成矿流体来自于幔源岩浆,后期有壳源物质的带入。伴随着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在构造、岩浆、流体、地层等多方面要素的互相耦合作用下,形成了多宝山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