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周报》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广播节目报、第一份官办的广播刊物,也是现代发行时间最长、销售量最大的一份广播专业刊物,更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广播研究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份研究刊物。《广播周报》创刊于1934年9月17日,隶属于国民党中广处,最初的办刊目的是对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时间和内容进行预告,并普及无线电知识。其后《广播周报》渐渐增加了学术研究文章的比重,逐步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研究的刊物,销量最高时达到三万册。《广播周报》的发展历经14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办刊理念、栏目设置和宣传重点都有所不同。《广播周报》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受众主要分布于学界、政界、商界。《广播周报》历来重视受众,也通过不断完善刊物来实现《广播周报》读者与中央广播电台听众相统一。《广播周报》曾于1934年10月及1946年9月组织过两次听众调查,也曾开设听众意见、无线电问答、听众问询、代邮等互动性、服务性栏目,并依据读者意见对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进行改革。对民国时期的广播研究而言,《广播周报》提升了其整体的研究水平。《广播周报》刊登了大量广播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及广播史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和特点有:一是广播研究从技术视域扩展至文化事业视域,理论研究成果增多;二是研究领域细分,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很多针对广播语音、广播语言、广播节目等问题的专文;三是对于国内外抗战宣传及广播战的研究较多,分析极为全面;四是大量翻译英美广播文献,广泛介绍外国广播事业。《广播周报》从事广播事业研究的主体包括无线电专家、国民党党营广播事业管理者、语言学家、新闻学者等。此外,《广播周报》还大量刊登了其他媒介研究及新闻学研究的文章。当中包括报纸、图书、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电影等影视媒体,以及新闻法制、新闻自由、比较新闻学等理论研究。《广播周报》在民国时期发挥了宣传、教育、娱乐、报台互动、服务等积极作用,在广播期刊的创办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保存了大量的广播电视等媒介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