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园林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uang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上海地区从海滨的芦荡湖沼发展为明中晚期的财富与人文渊薮,从清中叶崛起的东 南埠际交易重镇发展为清末乃至民初的国际都市的时候,上海园林也经历着从唐以前的萌 芽到宋元的蔚起,从明中晚期至清初的文人园高潮到清中叶公众世俗化园林的勃兴,从晚 清前期海派园林的出现到清末民初后期海派园林的潮涌这样一段雅俗纷呈、随遇而化的演 进过程。 所有的艺术史都是社会史。魏晋时代门阀士族阶层的高蹈、两宋以来文化阶层的尊荣、 明中晚期以后市民阶层的悄然勃兴,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破门而入带来了社会权力与财富 分配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上海地区造园思想、手法与审美趣味的发展与异化——“云间 洞天”的南宋大型全景式山水园格局,秋霞圃、颐园的明中晚期至清初文人园“一河两岸” 式典型布局,曲水园的清中叶公众园林散漫布局,豫园点春堂与内园带有改良色彩的晚清 前期海派园林布局,徐园、愚园乃至张园勇于开新、博采兼容的后期海派园林风貌……都 忠实记录着上海传统园林走出审美迷雾与贵族殿堂,走向健康的多元、多层结构,参与塑 造近现代上海城市文化与精神的漫长、曲折旅程。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眸硕果仅存的豫园、秋霞圃、古猗园、颐园、醉白池、内园、曲 水园这七座古典园林的时候,我们不禁惊讶于这小小园林群落的真实容量,它们从一个侧 面记录了明中晚期以来江南传统园林嬗变进程的斑斑印痕,更成为同一时期上海城市发展 历史的特殊参照与浪漫缩影。 [关键词]上海,园林,文化生态,场所精神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中村”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复杂,更新改造的过程艰难,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越来越多难以排解的障碍,迫切需要改造。从90年代末许多城市政府将“城中
针对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中“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空间、轻社会空间”的主流倾向,论文认为,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的本体构成,由于社会效应显现的滞后性而
学位
居住形态是体现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代言人。居住形态的演变,既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又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因,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研究地方性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遗产类型有较大的差异。保护与更新是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前,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面临各种困境与难题,一方
小城镇地域设施作为乡村家庭生产、生活及其他日常利用的社会公共设施,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它的空间布置是影响聚落群的人口在地域内转移的核心动力要素,进而也是影响乡村聚落
绿地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各类灾害日渐频繁的今天,其发挥出来的防灾避难作用更不容小觑。人口集中、物产丰富的太湖流域水网城市饱受洪水、台风、持续高
能源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物质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的实施,西藏城市建设正在飞速地发展,能源需求也正飞速增长。西藏是能源缺乏的地区,同时又是环境脆弱的地区。在西藏推
学校建筑一直受到人们重视。最近几年,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建筑的设计标准也逐渐提高。长期以来,中小学校的理论著作大多集中在建筑设计上,关于学校教室色彩设计方
文章从国内“集群建筑”现象热入手,分析了这一新概念的来源与特征,并根据建造目的和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世界博览会、建筑实践展、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三大类别。对这三大类别中
国际上有关生态绿建筑之研究及实践已推展多年,但真正针对住区所作之研究,仍属少数。台湾属于亚热带的地区,拥有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故其推动生态住区的方向与内容,应与寒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