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是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是大手术或重症创伤、急腹症等危重病人并发脓毒血症、MODS的重要细菌和内毒素来源,肠道菌群移位以及肠道微生态失衡是MODS的重要始动因素,研究肠道在MODS发病中的作用,从其发生发展过程上进行干预,对防治MOD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目的:研究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与内毒素血症/肠源性感染及MODS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扶正祛瘀通下法(以参附桃红承气汤为方)对MODS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MODS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70只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0)g,将其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10只),MODS模型24h组(10只),MODS模型72h组(10只),MODS模型6天组(10只),中药24h组(10只),中药72h组(10只),中药6天组(10只)。对照组大鼠在其它组动物造模前三天开始,生理盐水灌胃,1ml/次,2次/日;MODS模型组各组动物造模前三天开始,生理盐水灌胃,1ml/次,2次/日;中药组各组动物造模前三天开始,中药灌胃,1ml/次,2次/日。各组动物分别于相应时间节点在无菌条件下经腹主动脉取血、取肠系膜淋巴结及盲肠内容物,离心得血浆用于测定内毒素水平,Q-PCR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大肠杆菌DNA数目,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盲肠内容物中菌种数目及比例变化。结果①肉眼观大体标本: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小肠呈暗红色,充血明显,肠腔膨胀现象明显,有的肠腔表面有出血点,并可见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明显,颜色加深,尤以24h组明显;中药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上述症状较模型组轻,较对照组重,24h组肠系膜淋巴结可见肿胀,6天组基本接近对照组外观形态。②血浆内毒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药24h、72h组内毒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中药6天组内毒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相同时间点对比,中药组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中药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6天组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 24h、72h 组(#P<0.05)。③肠道微生物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4h、72h组、中药24h组肠道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中药72h组肠道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肠道细菌数量均较中药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24h、72h对比,肠道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中药组24h、72h对比,72h组肠道细菌数量较24h明显增多(#P<0.05)。④肠道微生物种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4h、72h组、中药24h组肠道细菌种类明显减少(*P<0.05),中药72h组肠道细菌种类无明显变化;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肠道细菌种类均较中药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24h组肠道细菌种类较72h减少(#P<0.05);中药组24h、72h不同时间节点对比,72h组肠道细菌种类较24h明显增多(#P<0.05)。⑤肠道大肠杆菌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4h、72h组、中药24h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中药72h组无明显变化;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大肠杆菌数量均较中药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24h组大肠杆菌含量明显高于72h组(#P<0.05);中药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72h组大肠杆菌含量明显低于24h组(#P<0.05)。⑥肠道乳杆菌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P<0.05),中药组乳杆菌含量明显增加(*P<0.05);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乳杆菌含量均较中药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24h、72h不同时间节点对比,72h组乳杆菌含量较24h组减少(#P<0.05);中药组24h、72h不同时间节点对比,两组乳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⑦肠道肠球菌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球菌数目明显增加(*P<0.05),中药组肠球菌数目无明显变化;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肠球菌数目均较中药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72h组肠球菌数目较24h明显增多(#P<0.05);中药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两组肠球菌数目无明显变化。⑧肠道双歧杆菌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双歧杆菌含量明显增加(*P<0.05);相同时间节点对比,模型组双歧杆菌含量均较中药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不同时间节点对比,72h组乳杆菌含量较24h组明显增加(#P<0.05)。⑨肠系膜淋巴结内大肠杆菌DNA含量分析:MODS模型24h组的大肠杆菌DNA的扩增曲线高于阴性对照组,模型72h组、中药24h组、中药72h组与阴性对照无区别。结论①扶正祛瘀通下法可有效减轻小肠损伤,减轻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②扶正祛瘀通下法可有效预防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且效果与用药时间成正相关;③扶正祛瘀通下法可有效增加MODS时肠道菌群数目及种类,促进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的定植,进一步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保障肠道生物屏障完整性;④扶正祛瘀通下法可有效预防肠道致病菌在肠道通透性改变的情况下向邻近淋巴组织的侵袭,阻止细菌入血并随血液循环波及全身脏器组织,对MODS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