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犬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犬细小病毒病以呕吐、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自然感染犬细小病毒的病例经常发生,即使CPV疫苗免疫后也会发病,幼犬的死亡率非常高,随着犬饲养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验用犬和宠物犬饲养量的大幅增加,犬感染细小病毒病日趋严重,给犬饲养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犬细小病毒(CPV)是一条单股负链线性的DNA病毒,无囊膜,对物理化学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病毒在粪便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致病力不会降低,病毒大量存在于粪便中,传染性也最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动物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发病。本实验收集长春地区患有严重传染性腹泻病死犬的临床样本,通过犬细小病毒核酸PCR鉴定后,筛选阳性样本,用F81细胞进行犬细小病毒的分离,结果从5份核酸PCR鉴定犬细小病毒阳性样本中分离得到4株病毒,并通过电镜观察、血凝试验、细胞感染谱鉴定后确定所分离的毒株为犬细小病毒株,并分别命名为:CPV-BM、CPV-LTS、CPV-GYW、CPV-GZL。为确定长春地区犬细小流行株的基因型,以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对本实验所分离的毒株和实验室保存的毒株进行病毒VP2基因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序列分析显示,本实验分离的细小病毒株CPV-BM、CPV-LTS、CPV-GYW、CPV-GZL的VP2蛋白第426位氨基酸是Asn,为细小病毒CPV-2a型,同时与实验室早期分离并保存毒株CPV-DM比较,可以推断细小病毒正不断发生进化。本研究从病毒感染性出发,以不同感染方式为切入点,感染实验动物,建立犬细小病毒病的感染模型。本研究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必要的动物模型,为评价抗病毒新药物疗效做准备。本实验使用细小病毒分离株CPV-BM,分别通过口服、滴鼻点眼、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四种不同途径感染2-3月龄普通犬。感染后,每天观察记录犬的临床症状,并检测排毒状况,并检测感染后第2、4、6、8、10、12天血液白细胞数值变化。结果显示:口服途径感染后,实验犬最先表现出临床症状,在感染第2天平均体温开始升高,第5天平均体重出现下降,3例出现便血,发病率100%,死亡率达75%,病程为6~8天,白细胞数值最低为2.32×109/L;滴鼻点眼途径感染后,实验犬也表现出精神沉郁,脱水等临床症状,但症状出现时间较口服途径感染组晚,在感染后第4天平均体温升高,同时于第6天发病犬体重开始下降,1例出现便血,发病率75%,死亡率25%,白细胞数值最低为4.8×109/L;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途径感染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实验证明,所建立的细小病毒感染模型以口服途径感染效果最好,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发病率100%。为犬细小病毒疫苗的研制和治疗药物的评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