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一直强调对源语文本的忠实,使得源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拥有毋庸置疑的主宰地位,以至于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其他因素与参与者。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翻译从源语文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主张对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及参与者都加以考虑,尤其强调翻译目的的重要性。在功能主义翻译观看来,拥有不同翻译行为的不同译者,他们的翻译目的也是各不相同的。   总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更适用于应用文本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文笔独特,不遵循传统,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它运用了比较特殊的语言手段表达该小说的主题。笔者希望尝试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到语言形式特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中。就这一比较特殊的文学作品而言,如何还原源语语言风格是评判《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的重要标准。因此,本文选择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并对之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探索它对文学翻译策略及技巧的影响,从而对文学翻译实践及批评作出一定的贡献。笔者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为译界在翻译类似作品时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及借鉴。   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其两个译本。第三章主要由两个小节构成:第一节是对两个译本的翻译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第二节是文本分析,从俚语、口语语言及意识流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第四节为结论。   研究发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能够很好地适用于文学翻译;孙仲旭的译本较施咸荣的译本更为优秀;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了不用的翻译策略,两个译本中,施咸荣的翻译策略较为保守,而孙仲旭的翻译策略则更加大胆多样。   文章最后指出,本论文之目的在于探索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从而为文学翻译的批评和研究提供方向,也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其他文献
20世纪是苏俄词典编纂非常繁荣的时期,大量词典的问世为20世纪中后期词典学理论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词典学理论对俄罗斯词典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苏俄词典编纂和理
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戴维·洛奇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作为“校园三部曲”之一的《小世界》是洛奇评价最高的作品之一。本论文力图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剖析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与托尔斯泰一样,堪与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相媲美,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