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灌注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伴随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成为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以减轻心肌损伤,因此IPC也成为了减轻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实验证实,一些药物具有减轻心肌I/R损伤的作用,被视为“药物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PPC)。先前研究表明,各种预适应诱导腺苷、缓激肽等内源性物质释放,并通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ernal-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Kinase-3,PI3K)等途径作用于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K+channels,mitoKATP channels)而发挥保护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配体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先前的研究也表明,人工合成的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中的吡格列酮,可以通过开放mitoKATP通道发挥对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1.目的1.1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表达的影响。1.2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及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对其的影响。2.方法2.1利用原代培养的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溶媒对照组、H-r+溶媒对照组、H-r+2μM浓度吡格列酮组、H-r+2μM浓度吡格列酮+GW9662组,预处理24小时后建立缺氧复氧模型。收集心肌细胞,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KC表达。2.2利用原代培养的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溶媒对照组、H-r+溶媒对照组、H-r+0.1μM浓度吡格列酮组、H-r+1μM浓度吡格列酮组、H-r+2μM浓度吡格列酮组、H-r+2μM浓度吡格列酮+GW9662组、H-r+2μM浓度吡格列酮+Chelerythrine组,预处理24小时后建立缺氧复氧模型,模型建立后予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JC-1处理,然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3.结果3.1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由溶媒对照组的0.20%±0.03%增加至12.22±1.45%,p<0.05);吡格列酮减少心肌细胞凋亡(8.32±0.89%),而吡格列酮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又可以被GW9662阻断(12.46±1.62%,p<0.05);3.2与单纯缺氧复氧组相比,吡格列酮不增加PKC(1.033±0.026,p>0.05)表达;3.3与H-r+溶媒组相比,H-r+吡格列酮组可以抑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Chelerythrine和GW9662可以阻断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p<0.01)。4.结论4.1吡格列酮预处理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损伤,这种作用部分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实现;4.2吡格列酮预处理不增加PKC表达;4.3吡格列酮通过抑制缺氧复氧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这种作用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实现,同时也可能与PKC途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