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将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规划的忽视,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零乱、管理滞后,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现象。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由于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在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松散,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达到8.72%,人均用地达到221.97平方米/人,户均达到606.58平方米,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对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构成了制约,对其进行布局优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基于作者参与湘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本文以湘乡市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方面分析了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景观特征,再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景观指数和经济发展数据等进行聚类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能对研究其他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共有5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思路。第2章基本理论概述。主要阐述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包括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概念,景观生态学理论、区位理论、规划理论等。第3章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景观特征分析。本部分首先阐述湘乡市的自然、经济、区位概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数量结构以及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景观特征。第4章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途径研究。从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综合特征出发,将各乡镇分成三类。针对各类的综合特征从优化模式、优化时序、用地指标设计和资金筹集方面提出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途径。第5章结论和不足。本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对论文的研究作了总体的概括,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