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们对教育之经济意义、价值的认识、体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尤其是教育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不再是纯消费性的活动,而是具有后滞性且具有持久回报效应的投资性活动,这种投资活动的经济回报率还相当高。对于这一点,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建立以后,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了。职业技术教育尤为突出。
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程度和职业教育普及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批经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后备力量。我国政府向来、也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尽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高、中级专门人才,但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职业教育缺失良性运行机制,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运行机制。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良性运行机制如何形成,既涉及到如何对职业教育进行理论解释的问题,更涉及到实践中怎样操作的问题;既涉及到其属性分析的问题,更涉及到政策如何把握的问题、运行模式如何转换的问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状况下探讨农村职业教育良性运行机制,从而力图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三方面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