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碳汇。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必然会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明确。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及相关研究报告,结合使用全国土壤普查及黄土高原地区其它土地资源数据资料,将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控制因素如:种植年龄、造林类型、气候和地形条件等相结合,定量分析了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0-60 cm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变化情况。并对土壤碳储量在实施退耕还林后的变化进行了预测。(1)水分和温度因素都在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不同温度区域间土壤有机碳和温度因素以及降水因素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土壤有机碳与温度的相关性差异大于土壤有机碳与降水的相关性。当温度小于10℃时,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相关性最强,当温度大于20℃时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气候因素的两个变量即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差,且不显著。(2)土壤有机碳含量指标在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具有显著的差异化表现:该指标在天然草地中最高,乔木林地以及灌木林地居中,果园以及荒地相较最低。据分析,该指标在0-60cm的土壤中平均值可以达到9.31g.kg-1,由于天然草地以及林地的储量在总体储量中占比可达80%,因此可以认为其具有更强的固碳能力。通过上文的研究分析还可得到初步结论: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而言,仍然有多种渠道可使其日渐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如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或还草等,其恢复思路主要为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3)地形因素主要体现在海拔高度、坡位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土高原地区,就坡位而言通常,坡底表现好于其他坡位;此外,海拔越高,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往往会呈现出越低的情况。(4)预测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植被群落的稳定,在退耕还林还草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土壤有机碳量也会呈现稳定状态。在2035年黄土高原有机碳储量将达到1179.60Tg在2035年以后由于一定条件的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或者土壤生长开始出现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反而降低,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这时有效的植被更新和维护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维护措施维持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稳定在2035年以后将成为工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