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人们普遍认为富人会有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而道德敏感性是道德行为的起始点,在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研究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出发,探讨主观社会阶层、客观社会阶层与个体道德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具体分为三个子研究,逐步探讨社会阶层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中,对道德敏感性的测量主要关注特定的职业和情景。因此在研究一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测量普通个体道德敏感性水平的新问卷。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道德敏感性问卷的信度、效度、不同群体间的不变性进行了测量。通过分别对21054个成年人样本和1951个中小学生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道德敏感性问卷能够有效地测量个体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前人在社会阶层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并未考虑主观社会阶层与客观社会阶层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因此在研究二中,我们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对主观社会阶层、客观社会阶层与道德敏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多元分成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观社会阶层、客观社会阶层分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道德敏感性。但同时采用客观社会阶层与主观社会阶层预测道德敏感性时我们又发现,主观社会阶层变为了显著负向预测道德敏感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主观社会阶层在客观社会阶层与道德敏感性间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的作用。前人在研究中还发现,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对社会阶层的作用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三中,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阶层对道德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我们在研究二中介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收入公平感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的结果表明,收入公平感在客观社会阶层与主观社会阶层、客观社会阶层与道德敏感性间均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客观社会阶层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的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一方面,相比于缺乏教育、生活环境恶劣的低客观社会阶层者而言,高客观社会阶层者拥有较高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另一方面,主观社会阶层定位会在社会比较的影响下与客观社会阶层产生偏离,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社会认知倾向,从而使高主观社会阶层者的道德敏感性下降。而且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收入公平感作为个体的一种重要社会认知,在该中介模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总而言之,本研究系统地对社会阶层与道德敏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人研究中的矛盾,也为相关邻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