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客家人祭祀饮食习俗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元,客家文化必然显现出内部的均质性与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的客家研究偏重于客家文化和族群精神的普同性特征,忽视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传承载体的地域性文化差异。切合到客家饮食文化研究领域,聚焦点多集中在对闽粤赣交界地客家人饮食文化特征的概观性描述。以广西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筹建馆区白花村为调查点,从微观视角观照客家饮食文化,无疑是对此种格局的突破与解构,不仅能反映出广西客家人的生存状态与由此生发的饮食文化,而且还能在具体而微的民俗细节里窥探客家饮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联,把握客家族群精深微妙的精神文化特质。本论文试图通过田野调查,从参与者行为的视角出发,以客家文化历史与现实环境为背景,从客家人信仰活动之献祭入手,考察与之相关的饮食习俗。分析客家人祭祀饮食习俗的结构与象征意义,探寻支配行为主体的潜在力量和这一存在演绎的现代功用。解读客家人祭祀饮食习俗蕴涵的客家人民俗信仰等多重文化特质,管窥客家饮食习俗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更深层次地触及有着历史传承性与兼容性的客家社会。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点白花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空间等;描述当地客家人信仰状况和主要祭祀活动,并且探讨祭祀活动与饮食习俗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具体的祭祀活动中食物供品的献祭入手,探讨祭品的准备、呈现与处理以及围绕其产生的一系列民众实践的内在运作体系,具有的象征意义与符号价值,并分析蕴涵其中的客家人思维模式。揭示不同祭祀活动中食物供品差异的表征、隐喻以及背后的文化法则。第三部分通过对客家人祭祀活动中“福餐”饮食行为类型、组织、仪规的阐发,解析其起源、现实实践与意义的表述。解读这种广泛存在的饮食习俗,深入洞察客家人心意信仰传承、角色分工和村落结构。第四部分从总体上把握客家人祭祀饮食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传承动力,并对时代变迁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走向作出来自田野的思考。笔者认为白花村小盆地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造就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生态环境,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祭祀活动贯穿民众人伦生活。以食物祭品为中心的献祭和共饮“福餐”的象征性祭品消费饮食行为共同组成了客家村落完整的祭祀饮食习俗形态,形象的诠释了民众对“福”的理解和祈盼。
其他文献
光交换是光通信的关键技术。本文分类阐述了光交换的不同类型。比较了纯光交换和电交换的差异。最后展示了光交换发展的几大趋势。
隐语在先秦时期被称之为廋词,后来朝娱乐文体方向渐渐发展成谜语,朝语用的方向渐发展成为市话、行话、黑话、切口等。检索元代重要的戏曲文献资料《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
本文从三个维度考察李贺诗歌在宋元时期的接受情况。李贺诗集在宋元时期的存在状态关系到李贺诗歌在各个时期的接受程度。北宋初是李贺诗集的形成期。文献的存在与保护使北宋
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如何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变革中的作用,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持续性问题,适时解决这一问题,有
采用碱沉淀法将壳聚糖用于造纸填料级沉淀碳酸钙的覆膜改性,对改性填料的性质及应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沉淀法可有效地用于沉淀碳酸钙的壳聚糖覆膜改性,经改性后,填料
目的:观察枣仁安神胶囊治疗老年性失眠症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用随机方法将120例老年失眠症病人分成枣仁安神胶囊组5片/晚与阿普唑仑组0.8 mg/晚各60例进行治疗对照
概述了硅藻土的理化特性、产品分类和特点、国内外资源分布、主要工业用途与产品的制造,以及硅藻土在造纸填料、涂料颜料、树脂控制剂、废水处理剂等方面的开发应用现状。指
<正> 随着人类大容量和远距离数字通信的发展,传输信道的带宽限制和非线性对传输信息的影响日趋严重,亟需采用新的数字调制技术以减小信道对所传信息的影响。而新的调制技术
氚是压水堆核电站常见的一种放射性核素,主要以HTO(氚化水)的形式存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工作人员产生的辐射危害主要是存在于空气中的HTO被吸入人体后产生的内照射。由于
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对我国现存税制的环境、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对我国传统与现行的税收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我国引入环境税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