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中,面、听神经损伤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术后并发症。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现代颅底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临床病例,在桥小脑角肿瘤术中应用不同电生理监测技术,评估对面听神经的保护情况及功能状态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入院并由我科确诊的桥小脑角肿瘤患者共45例,经由病人临床资料、术中操作技巧、电生理监测变化、术后面听神经功能、长期跟踪随访,对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其所表现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术中测获数据选择SPSS19.0软件,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全部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结果:手术死亡病例无。45例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2例表皮样囊肿,6例脑膜瘤,37例神经鞘瘤。在切除过程中,需要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区,持续性自发EMG监测,记录术中各种机械性操作或缺血性刺激引起的面肌运动,来提示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的风险诱发。手术过程中进行神经、肿瘤牵拉,EMG波形表现为波幅降低,连续劈啪声会从监测仪发出,以此提示手术医生关注病人的面神经,要求手术操作必需马上调整或中止,以此保持神经不受损害。肿瘤切除完毕后,从近侧端(脑干端)把刺激展开,以此进行面神经的完整性检查。术后面神经功能与术末刺激强度之间相关性显著(P<0.01)。电刺激量1~3V,证明完整保留了面神经;电刺激量5~10V,提示可能有损伤;电刺激量如果在15伏以上,表明面神经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损伤。术中健侧BAEP监测结果表明,如果进行肿瘤-神经束牵拉,则会降低波幅,延长V波潜伏期,波形甚至会发生消失现象;延长Ⅰ~Ⅴ波IPL、Ⅲ~Ⅴ波IPL,且变化最显著,一般在1.0~1.2ms;肿瘤切除完毕后,随着远离神经,上述波形能迅速恢复,表明术中的机械牵拉引发了脑干功能变化,脑干功能术后障碍不明显,且具有良好的一般状态。结论:当前,放射诊断学的发展、显微操作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引入、神经麻醉学领域的进步,同时包括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桥小脑角肿瘤的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其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显著改变。肿瘤切除、生命延伸是桥小脑角肿瘤原来的手术目的,现已被颅神经解剖保留和功能完整保留替代。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医生对颅神经损伤机制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外科手术团队在利用电生理监测时进行技术改进。在选定的情况下,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会降低颅神经损伤的风险。面神经走向与位置能通过面神经EMG表现出来,基于手术过程中损害神经可能性的规避进行判定依据提供。健侧BAEP的Ⅲ~V峰间潜伏期、Ⅰ~Ⅴ峰间潜伏期、Ⅴ波波峰及潜伏期,体现的是脑干功能与听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