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几是汉末三国时兴起的几面呈扁圆弧形,下置三兽形或蹄形足,高约半米的日用家具。在三国时期的墓葬中已发现随葬三足漆凭几的情况,到了东晋、南朝,墓葬中随葬陶质凭几的情况更为普遍。三足陶凭几主要出土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中,此外在北方的墓室壁画、魏晋时期的佛教、道教造像等材料中都有凭几的因素。然而前辈学者关于凭几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局限于凭几的某一个方面,例如凭几的定名、以随葬品的角度或以家具的角度对凭几进行研究,而就东晋、南朝墓葬中出土凭几器型的演变、使用人群和凭几放置在墓葬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在结合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南京及周边地区出土凭几墓葬的考古资料,结合佛窟与墓室壁画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对东晋、南朝凭几的形态演变做了简单的初步分析,归纳了东晋、南朝南方地区墓葬中出土凭几的不同形态特征,讨论了凭几在现实使用时的摆放位置和使用人群,并且梳理了凭几在墓葬的空间摆放位置,探讨凭几在墓葬中的意义和凭几在墓中能够代表墓主灵魂的原因与由来。论文正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范围,总结目前学者对凭几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南京及周边地区东晋、南朝墓葬中出土的三足陶凭几进行类型划分。以凭几几足的不同形状作为分型标准,将三足陶几划分为两大类:A型为蹄形足,B型为兽形足。然后依据凭几几腿的弯折情况,将B型凭几分为3式:Ⅰ式凭几几腿弯折处至几足部分都向外撇,Ⅱ式凭几几腿中部转折处以下为曲形,几足向内稍稍提起,Ⅲ式凭几几腿弯折处明显突出,几腿下半部分稍稍向内收起。南京及周边地区东晋、南朝墓葬中出土的三足陶几的演变规律:东晋早期由于受到东吴时期凭几的影响主要以A型和B型Ⅰ式凭几居多,墓葬中所出的陶凭几器形较大,几面较宽,与实用器极为相似。 东晋中后期,受“薄葬”风气的影响,中小型凭几开始出现并慢慢增多,主要以B型Ⅱ式与Ⅲ式为主。到了南朝中后期主要以B型Ⅲ这种小型三足陶几为主,几面较窄,三足细长,缺乏稳定感,更加具有象征性的明器特点。第三部分:研究凭几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两小部分:1、根据墓室壁画、佛教造像和考古墓葬资料来研究魏晋时期现实生活中凭几的使用方式——主要放置于使用者身前,双手置于几面,从而减缓跪坐时腿部的不适;2、本文搜集出土凭几墓葬的墓主资料,对墓主身份、性别等资料整理,研究得出在东晋、南朝时期凭几一般都随葬于中高等级的墓葬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凭几的使用人群主要为贵族名士为主,但在个别女性独葬墓中也出土了凭几,文章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论证当时女性使用凭几的可能性。第四部分:对凭几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进行了区域划分,主要分为3类:1是祭台(陶案)上或祭台(陶案)周围,2是放置于棺床前部的墓室地面上,3是出土于随葬品区域。然后结合与墓葬制度有关的历史文献,研究凭几在墓葬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凭几在墓葬中相当于灵座,供死者的灵魂所依,使墓主人灵魂能够得到安宁,同时在一些丧葬礼仪中,甚至可以成为死者灵魂的象征物。文章最后研究了凭几在东晋、南朝墓葬中能够代表墓主灵魂的历史由来:在西汉时期墓内祭祀开始出现,在它之后正面肖像式的墓主人壁画开始广泛流行于中原及北方地区,这些墓主壁画代表着墓主灵魂在墓内接受祭祀。东晋时期,随着上百万中原人民南迁,建康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巨大影响。墓主壁画中频繁出现的凭几作为墓主灵魂的象征被放在祭台上。第五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