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场金矿地处巴颜喀拉褶皱带北侧,以北为东昆仑南坡构造带。
通过2004-2005年两年系统的野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并搜集了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大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域找矿提供了新思路。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大场金矿含矿地层为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板岩夹砂岩组地层。
2.控矿条件研究表明区域性大断裂及构造热事件是本区金成矿的基本条件,并控制了区内沉积作用及后期变质改造。区内控矿断层为北西-南东向的压扭性断层,金矿(化)体主要产于该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故断裂活动在区内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沿断裂构造破碎带发育的石英脉是大场金矿存在的最直接标志,石英脉本身往往就是矿体。
3.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至少存在三种金矿石类型,即碎裂硫化物蚀变岩型、硫化物蚀变岩型、石英脉型三种类型金矿石等,表明该区成矿作用较复杂。并大致经历了中低温热液期和石英-硫化物热液期两期热液成矿作用。对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与碰撞作用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的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成矿后期,由于构造性质的转换,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含金流体形成,形成金矿床。金矿石Ar40-Ar39年龄为218.6±3.2Ma,Pb-Pb年龄为205±5Ma,表明矿床形成时代为印支晚期。大场金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具“三层楼模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