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且预后较差。溶栓治疗是国内外公认的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纯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研究尚不多。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了解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证据。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收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重症科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21例,所有患者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或CT扫描)明确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常规基础资料。根据是否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血脂等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24h后如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GCS评分,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以及颅内出血性转化、实质性脑出血和死亡情况。另外,按入院时是否昏迷或伴有房颤将溶栓组和对照组分为不同亚组,分别记录伴有昏迷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d的GCS评分,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分别记录伴有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2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溶栓组共109例,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在40-90岁之间,平均68.76±10.59岁,对照组共112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9例,年龄在36-95岁之间,平均69.51±14.66岁。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前SBP/DBP、既往病史、入院NIHSS评分、入院GCS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溶栓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溶栓组GCS评分升高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组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2.17±1.201较对照组3.19±1.6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溶栓组预后良好(m RS评分≤1分)的患者26例(23.85%)较对照组17例(1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溶栓组18例(16.51%)颅内出血性转化,5例(4.59%)实质性脑出血与对照组24例(21.43%)颅内出血性转化,12例(10.71%)实质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90d内溶栓组死亡18例(16.51%)与对照组死亡20例(17.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入院时昏迷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4h、1d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溶栓组3.42±0.793较对照组4.44±1.33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组预后良好(m RS评分≤1分)的患者0例(0.00%)较对照组1例(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伴有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组治疗后24h、1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后24h、1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的m RS评分,溶栓组3.42±0.793较对照组4.44±1.338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溶栓组预后良好(m RS评分≤1分)的患者0例(0.00%)较对照组1例(5.5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可以早期获益,还可以明显改善远期预后,但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并未增加,仍难以使患者完全康复。2.大面积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未增加颅内出血性转化风险,且不影响死亡率,无明显不良反应,较为安全。3.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常规治疗对入院时昏迷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虽然早期无明显获益,但可以改善远期预后。4.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改善伴有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但远期疗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