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变迁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适应--基于赣北某单位制社区的考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lnv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社区养老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养老与城市社区空间形态息息相关。本研究从空间社会学视角切入,综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和西方现代都市空间研究的分析进路,结合单位制社区和老年群体的现实空间需求,抽象出“空间形态—日常生活—空间融合”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研究以赣北某一单位制社区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城市社区空间形态变迁过程中,原单位社区留守老年群体在社区日常生活适应中出现的困扰。  研究发现:在原单位制社区封闭集中的物理空间和“熟人社会”、“科层社会”相交织的社会空间的复合影响下,社区中的老年群体在意义空间层面形成了舒适、便捷、稳定、依赖、自豪和满意的空间情感体验,以及高度认同、归属的空间主观认知,并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度认同归属的语言等符号化的形式表现其空间主观认知,老年群体的社区空间融合表现为高度“嵌入”的特点;街区制社区取代了单位制社区后,物理空间变为开放分散,社会空间变为“陌生人社会”和“功利化社会”相交织,意义空间也转变为不适、不便、变动、排斥、厌恶、自卑的空间情感体验,以及低认同、归属的空间主观认知,并通过低度的社会参与、人际冲突的消极回避以及低认同、归属的语言等符号化形式展现其空间主观认知,空间融合呈现出多维“脱嵌”的特点。脱嵌的空间融合使老年群体产生了空间依恋和社会区隔等主观困扰。  最后,本文还基于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指出只有通过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自身多元主体的空间实践,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将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与空间的多层次维度及功能相结合,才能重塑老年群体的空间融合,提高社区养老质量,为今后城市社区养老建设提供可推行的分析和实践进路,同时为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养老提出了基于空间视角的展望。
其他文献
有报告指出,在2011-2014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人口转变时期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在这
城建投资公司是我国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的重要组织工具。它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却并不完全依照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出现了组织结
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国民疾病后顾之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的制度安排。保障水平是否达到能够切实解除国民疾病后顾之忧的程度,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扶贫参与者主要讨论如何通过精准帮扶带来的资源帮助精准识别下的未脱贫户成功实现脱贫的问题,其扶贫实践硕果累累。然而,实践中的困境一直存在。有些家庭通过引入外界资源很快实现脱贫,而有些家庭则成为扶贫工作中的“钉子户”或者“回头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脱贫户和未脱贫户之间的差距是什么?“社会资本”被称为“穷人的资本”,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被引入贫困领域
学位
社会转型期,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婚姻支付。婚姻支付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变迁。近年来,农村的婚姻支付内
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嵌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农民工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也面临着整体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问题。对农民工网络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也是在这些背景之下提出的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山西晋南地区也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基督教与地方文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剧烈矛盾和冲突之后已经渐渐融入了地方传统文化。而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