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学者开始了对教师效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式,一是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模式;二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模式。作为教师信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效能被证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少数与学生行为有关的教师因素之一,它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关于教师效能,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在职教师,而对职前教师(也常被称作“师范生”)这一群体的教师效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Bandura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在早期是可重塑的,而一旦形成将不容易被改变,同时Woolfolk和Hoy研究发现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经历的增加,教师效能水平是可以得到提升的。因此,研究职前教师的效能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Woolfolk和Hoy于1993年编制的教师效能量表并结合访谈,以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索职前教师的教师效能水平,为职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参考。问卷包括教师效能量表和个人信息。所收集的定量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运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手段,得出了英语专业职前教师的教师效能水平状况。研究发现:1.职前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水平高于个人教学效能水平。性别和从教意愿对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师效能影响不显著,实习学校的等级和类型对职前英语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其个人教学效能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2.教育实习对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师效能影响不显著。对于职前教师整体的教师效能水平来说,六个月的教学经历是比较适合职前教师的教师效能发展的;3.在此研究中只有三个变量能够预测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师效能,专业八级成绩和择校意愿能够预测职前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而教学经历不但能够预测职前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也能预测其一般教学效能。通过对回归系数的分析,得出教学经历是职前英语教师教师效能的最好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