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皮肤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也称之为血管组织的错构瘤,它是在正常组织发育过程中过度生长而形成的肿瘤。它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通常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据统计,新生儿发病率约为2%~3%,1岁以下儿童约为10%,而在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可高达22%~30%。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根据血管瘤的外部特征,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4型,好发头部及四肢体表浅部,以快速内皮增生随后缓慢衰退为特点。其中,草莓状血管瘤比较常见。常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一开始像蚊虫叮咬大小,数月内逐渐增大,高出皮肤像草莓样,分叶状或地图状,颜色鲜红或紫红,质软,用手指轻压一般不褪色。可以发生婴儿的各个部位。这种血管瘤,部分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自行消失,一般对那些范围不大的毛细血管痣和单纯性血管瘤无增大趋势的可以观察,而随着年龄增大仍无消退或增大的各种皮肤血管瘤都应考虑治疗。不过,如果考虑小孩心理因素的影响,最好在上幼儿园前消除血管瘤对美容心理的影响。毛细血管痣或鲜红斑痣一般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面、颈部,表面平滑呈鲜红或暗紫色片,压之可退色,形状大小不一,小至针尖大小,大至整个躯干,呈散在性分布或斑片状、地图形等。这种情况敷贴治疗效果不是太好,不过一般不容易自行消退,如果敏感美容部位如头面部,需要积极慎重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常为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面部、躯干,是一种高出皮肤表面的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呈浅紫色或紫蓝色。摸起来,有肿块的感觉。触之柔软而有弹性似海绵状,有的表面皮肤正常。这种自行消退的很少,而且容易扩大、甚至往深处生长。这种血管瘤需要尽早治疗,否则,以后治疗比较复杂、效果也不理想。
血管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激光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核素治疗、冷冻治疗、口服或注射药物、铜针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血管瘤的治疗也须个性化治疗,应该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发病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选择具体的原则如下:(1)出生后发现皮肤红色小范围的点片状病变,应尽早采取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手段,阻断其进入快速增长期。(2)增殖期血管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即药物治疗(口服普萘洛尔、口服泼尼松、局部涂咪喹英特,干扰素α-2a或2b皮下注射)或90Sr敷贴→激光治疗(氩激光、脉冲染料激光、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等)→注射治疗(激素、平阳霉素、干扰素仪瘤内注射)。深部或大面积血管瘤,单一方法效果往往欠佳,需采用综合治疗,如药物+激光,但局部药物涂擦和放射性核素敷贴不可同时使用,以防局部溃烂。(3)消退期血管瘤的治疗策略是随访观察,必要时手术修整残存病变、瘢痕、肥大畸形或色素沉着等。(4)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的遗留病变,可进行手术修整和(或)激光治疗。对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并且和患儿父母进行协商。评估确定哪些血管瘤可能完全消退后,其效果令人满意;哪些会遗留美容方面的缺陷。
虽然,有的婴幼儿血管瘤在1岁之后开始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儿呈持续发展,可引起畸形,而且增殖期血管瘤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常可导致毁容。位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影响其功能,例如眼睑、结膜的血管瘤将影响视力;位于口、咽、鼻部等呼吸道则会导致呼吸障碍,特别是海绵状及混合性血管瘤,自然消退的可能性极小,有必要及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控制其发展及尽早予治愈。Williams等通过研究还认为,血管瘤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创伤,因此早期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况且婴幼儿时期对β射线敏感,病损易治愈,不良反应少,费用也不高,随年龄增长,对β射线的敏感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尽早治疗可防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有效率是否有差异;评价32p敷贴对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探讨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最佳方案和时机;为早期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方法]
选择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血管瘤患者,详细登记其病史、病程、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详细介绍本治疗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可以达到的效果或可能的不良反应、一般所需要的疗程、平时的护理要点等,争取患儿家长的配合及依从性,顺利完成全部疗程。本研究为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小剂量多次的治疗方法,计算公式为Do=0.93*1770*A/s,其中,Do为放射性核素32p的表面辐射剂量率(单位为rad/hour),A放射性核素32p的放射性剂量,S为放射性核素32p的敷贴面积。一般的用法是每次照射剂量为1-3Gy(100-300rad),总剂量6-15Gy(600-1500rad)。避免局部组织在短时间内受到损伤,局部溃烂,甚至治疗后留下疤痕。同时对可能受损的组织有充分的时间修复,以备下次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第1次后,间隔2-3个月才做第2次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可适当增加治疗时间和次数。一般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及基本情况,敷贴时间一般在控制在12小时至42小时不等,复诊时则根据治疗效果、有没有皮炎溃烂等不良反应、部位等再调整敷贴时间。根据婴幼儿血管瘤的外表特征,把血管瘤分为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三种类型,观察其疗效;根据年龄分为A、B、C两组,其中A组年龄小于180天,B组年龄在180天到365天之间,C>365天。根据厚度不同分为2组,分别是1组<5mm,2组>=5mm。用32p放射源来进行敷贴治疗,观察其疗效是否有差异,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意义。
[结果]
32p治疗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入选的病例为490例,全部均来源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患儿,其中男180例,女310例,年龄范围14天~12岁。病灶位于头面部195例,四肢114例,躯干150例,其它31例。病灶范围最小0.5cm×0.5cm,最大17cm×15cm。其中有14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其它的治疗方式,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故只有472例进行本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按照年龄的分成A、B、C组,A组病人(<180d)共247例,有效率为97.57%,B组病人(185~365d)共140例,有效率为89.29%,C组病(>365d)人共85例,有效率为74.12%,其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为0.00。表明年龄越小其32p敷贴治疗的疗效也较好。按照血管瘤的类型分成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和海绵状血管瘤,其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97.84%、89.10%、80.15%,差别有统计意义,P值为0.00。表明,草莓状血管瘤的32p敷贴治疗的疗效较鲜红斑痣和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好。按照血管瘤的厚度分成<5mm、>=5mm两组,其治疗有效率为96.75%、79.88%,差别有统计意义,P值为0.00。表明32p敷贴治疗对表浅的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深部的血管瘤的疗效要好。本研究的472例入组的患儿中,随访半年以上,有43例出现早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的充血水肿、瘙痒、轻微灼热感,一般经过几天到4周后可以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处理。有26例出现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皮肤色素脱失或沉着,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或几年才能逐渐恢复,有些甚至难以恢复的。本研究未出现严重破溃、感染、疤痕等不良反应。
[结论]
1.放射性同位素32p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均有效,A、B、C三组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年龄越小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2.放射性同位素32p敷贴治疗对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对草莓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
3.放射性同位素32p敷贴治疗对不同厚度的血管瘤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对表浅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