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以东北地区典型的阔叶红松林演替群落、退耕及不同人工林(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白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10.4年-400年)和退耕树种组成对不同土层土壤中的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性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pH值、电导率和容重的影响进行测定,结合差异分析对以上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肥力指标及其相关关系,探讨了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代表的真菌对土壤肥力维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演替对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EE-GRSP)和总提取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T-GRSP)含量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深层(>10cm)显著线性增加,并伴随——有土壤理化指标的显著变化。退耕还林对EE-GRSP和T-GRSF均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从平均值来看,EE-GRSP提高了14%(P<0.05),而T-GRSP提高了31%(P<0.05),不同深度下的EE-GRSP均表现为退耕后有提高趋势,仅0-20cm达到了显著(P<0.05)。这说明了植被演替对真菌菌丝结合碳及不同深度上的土壤肥力、碳截获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树种差异对EE-GRSP、T-GRSP、有机质、无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H、电导率影响均较大。0-80cm均值显示,白桦林、胡桃楸林和落叶松林的EE-GRSP含量和T-GRSP含量显著高于蒙古栎林和水曲柳林;蒙古栎林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树种;水曲柳林的p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林分。这些树种间的较大差异是引起退耕前后各指标差异不显著的原因。选取适宜树种进行退耕还林,可以提高土壤碳汇功能,并能维持土壤肥力。3、EE-GRSP、T-GRSP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多具有较为普遍的显著相关关系。显示出以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代表的丛枝真菌对土壤肥力具有调节作用,但是这种调节作用受树种及退耕的的影响明显。4、除了量的变化外,植被演替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也产生了质的改变。这种改变反映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各有机官能团随着演替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只有少数官能团出现减少的现象。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荧光强度在57.6-250林龄阶段要低于其他各阶段,不同演替阶段紫外光谱吸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演替阶段的荧光光谱整体形状没有太大改变,主特征峰位置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多在380nm处;紫外光谱的波峰位置没有大的偏移,其峰值所在的波长范围基本位于294nm处;红外光谱、X射线光谱体形状也没有明显改变。5、综上所述植被演替及树种差异等能够引起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相关的土壤真菌质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紧密相关能有影响土壤肥力和土壤碳截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