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品质下的一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异常问题,促进其更好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提高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1977年由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2014年李焕玲编制的《大学生PM状况的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并根据本研究需要对第二部分的一些题目做了调整。广西师范大学首次变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课方式,为检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新生中的开课效果,本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2015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广西师范大学2015级中包括文科类、理科类、体艺类专业在内的340位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授课前和授课后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根据研究结果对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上的积极影响作用提出策略建议。文章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2005年教社政颁布的1号《意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并介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两个研究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问卷》的相关情况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的简单过程。绪论的阐述是为下一部分的分析做铺垫。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前发放第一次问卷,通过第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呈现较高水平,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民族、专业、是否贷款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结果分析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原因及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或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以此证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 第二章,通过结合两次问卷分析结果和深度访谈结果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后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略微下降的原因,即:不能适应校园环境、学业得不到满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和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授课前后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因子、总的幸福感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分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情况,进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得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即:心理健康和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积极情绪状态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建立积极的心理功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出三个方面的策略建议,在学校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性质、师资队伍建设及心理健 康教育的工作条件等提出建议;在教师自身方面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出建议;在学生个体层面,主要从转变学生对心理课的态度和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两点上提出建议。结语,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予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