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蹦床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开展的体育竞技项目,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历史,虽然开展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已在全国各省市开展,参赛人数越来越多,运动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如北京奥运会陆春龙、何雯娜分别获得男女金牌,这表明蹦床运动项目已经成为我国热门的夺金项目。近年来关于蹦床运动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然而在运动员人才资源的研究方面还较为贫乏,研究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能够为蹦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方面对我国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宏观上把握我国蹦床运动员的区域分布规律,为促进蹦床运动的协调、均衡发展和各省市对优秀人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蹦床运动员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黄河中下游,而且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蹦床运动员人数却相对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其发展过程中,蹦床运动员无论在总人数还是男、女运动员的地域分布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2.我国蹦床运动员在各年龄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男女运动员的年龄基本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倒U型,其中12-1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女子运动员与男子运动员相比较,年龄分布更为密集,多在12-17岁这一年龄段,这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男女各自的发育情况有密切关系。3.我国蹦床运动员总体上在性别方面差异不大,男女比例基本持衡。但是就各个省市运动员的性别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福建省,女子运动员所占比例远高于男子运动员。4.我国蹦床运动员最小的注册年龄为11岁,最大的注册年龄为20岁,而且男女首注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2-16岁之间,甚至更小。同时女子运动员的平均首注年龄要比男子运动员的首注年龄小一岁。5.影响我国蹦床运动人才资源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信息与文化因素、地理与遗传因素、运动员与教练员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蹦床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东西南北差距,客观上促成了蹦床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西北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严重束缚了蹦床运动的发展。建议:抓好规划,做好布局,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科学选材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相互交流,促进蹦床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