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具有高承载力的桩型基础成为了高层建筑、桥梁等的重要基础形式,其中灌注桩在工程中最为普遍。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灌注桩的桩径及桩长不断增大,因为对灌注桩的整个灌注过程无法直观的感觉,为保证桩的承载力、质量,很多时候会发生混凝土的超灌,造成浪费。本文提出利用二电极法来控制混凝土的超灌,但其所用的电极有效尺寸、电极形状等需要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而后通过现场的灌注桩试验来验证该电极的有效性、实用性。本文研究结果有:1、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利用交流电测量混凝土电阻率的稳定性及重现性;在试验中采用测量电极的宽度分别为10mm、20mm、30mm、50mm、100mm,研究结果表明当测量电极的宽度为30mm时,电阻率值的离散性最小。利用上述电极测量水灰比分别为0.3、0.4、0.5、0.6的水泥浆体,其中水灰比为0.3的水泥浆体电阻率值约是水灰比为0.6的2倍,试样的电阻率值与测量电极的宽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斜率均大于1,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相关性较好。2、研究电极的不同放置方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当测量电极在液态混凝土及水泥浆体内的埋入深度分别为10mm、20mm、30mm、50mm、100mm时,测量电极下部试样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水灰比为0.4的水泥浆体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骨料,测量电阻率显示,当测量电极的埋入深度为30mm时,影响是最小的。在水灰比为0.4的水泥浆体中加入相同配比的骨料,不同配比的砂和石子,对试样电阻率值的变化影响很小、基本一致。测量(1)水泥:水:砂子:石子=1:0.4:1:0.5;(2)水泥:水:砂子=1:0.4:1;(3)水泥:水:砂子=1:0.6:1三种不同配合比试样的电阻率研究中发现其随着测量电极的面积增大而增大,当测量电极面积为200mm~2时,测量三种不同配合比试样的电阻率分别为52.0Ω·cm、39.7Ω·cm、18.30Ω·cm,当测量电极面积为900mm~2时,其电阻率分别为111.7Ω·cm、92.5Ω·cm、41.20Ω·cm。研究结果表明当测量电极的面积为900mm~2时测量的电极下部试样对电阻率结果的影响最小,对不同物质的分辨率提高。研究发现测量电极间距为50mm时,试样的电阻率值较测量电极间距为100mm时大,分别增大了16%、15%、19%,对于区分不同试样更为直观,且当测量电极全部放入试样内时,测量结果相比于一个放置在中间、一个放置于一侧更加稳定。3、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棒状电极与片状电极的电阻率测试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预埋电极与后埋置电极测试计算结果也有很好一致性。在研究棒状电极不同长度测量试样的电阻率发现,当棒状电极长度为30mm时,电极周围试样对其电阻率值影响最小,这与片状电极的规律是一致的,棒状电极可以取代片状电极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将棒状电极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发现其可以很好的分辨灌注桩整个灌注过程中接触到的泥浆与混凝土。在桩的不同高度处分别放置测量电极,发现两个电极在进入转折点时有一定的时间差,可以根据该差值来判断混凝土的灌注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