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作物病害,制约着世界范围内小麦的生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条锈病无毒基因的鉴定对持久有效的防治条锈病至关重要。但小麦基因组庞大,对其抗性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且有关小麦与条锈菌相关无毒基因的互作机理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作物病害,制约着世界范围内小麦的生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条锈病无毒基因的鉴定对持久有效的防治条锈病至关重要。但小麦基因组庞大,对其抗性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且有关小麦与条锈菌相关无毒基因的互作机理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以NB-LRR型小麦抗性基因YrSP与Yr10作为研究目标,Avr1及Avr2作为Yr10基因相匹配的条锈菌候选无毒基因,利用不同的生物学方法,探究小麦抗性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对Yr10与两候选无毒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鉴定。首先通过条锈菌侵染实验证实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SP与Yr10对Pst小种CYR32会呈现不同的苗期反应型,且在扫描电镜下,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在受到侵染后的表面形态变化也有所差异。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四种蛋白的结构进行基本的解析。其次选择不同的分子克隆方法对YrSP、Yr10、Avr1及Avr2基因进行载体的构建,在异源烟草系统中进行瞬时表达实验发现,BED-NLR类抗病蛋白YrSP及其突变体YrSPD648V不会引起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Yr10全长及预测的CC(1-135)结构域未引起细胞死亡,将其MHD结构域突变为GAG或VHD后会造成强烈的细胞死亡,因此推测Yr10蛋白中MHD保守结构的变化会造成整体构象的改变,第502位的天冬氨酸为引起过敏反应的关键残基。在与两种候选致病因子的相互作用实验中发现,Yr10早期不会与Avr1及Avr2产生过敏反应,但在进行农杆菌侵染7天后,Avr1-m RFP分别与带有不同标签的Yr10蛋白产生了过敏反应。结合酵母双杂交及蛋白免疫沉淀技术对Yr10与两候选无毒基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r10与Avr1及Avr2在酵母系统中并未产生一对一直接相互作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Yr10与Avr1共表达时,会形成多聚复合物。综上,本研究对抗病蛋白YrSP与Yr10及其抗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Yr10及候选无毒基因Avr1与Avr2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对小麦抗条锈病蛋白的功能分析提供帮助,也有助于鉴定条锈菌无毒基因并证实其功能。
其他文献
肿瘤细胞迁移是癌症转移的起始步骤,此过程受多种应力的影响。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在应力作用下,细胞膜感受应力信号并将其转导为胞内化学信号,以调控细胞功能。但是化学信号的胞内传递方式主要为均匀扩散,很难解释定向应力作用下细胞的极性变化。这种极性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细胞内存在应力机械传递的通路,细胞膜与骨架间应力传递是该应力传递路径的起始环节。但由于缺少相关研究工具,目前尚不清楚细胞膜与骨架间的应力状态和应力传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微型化和低功耗等要求,然而现有的大多数商用非色散红外(NDIR,non-dispersive infrared)气体传感器因存在不易集成、体积大和功耗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其应用的需要。红外光源作为决定NDIR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直接制约了其体积、功耗和集成度等。因此研制微型化、集成度高和功耗低的红外光源是实现微型NDIR气
细胞骨架和局部黏着斑(Focal adhesion,FAs)是介导细胞感知机械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关键亚细胞结构。新近发现的FAs蛋白actopaxin可通过其C末端结构域,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以及FAs“膜黏附的整合素信号层”中的paxillin蛋白相连,由此推测actopaxin可能是胞内应力传递与转导途径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用于直接检测细胞骨架与FAs之间应力传递的有效工具,目前并不清楚act
螺旋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其具有高光合效率且无需大规模土地培养的特点,螺旋藻成为各种高价值产品的来源。但在大规模养殖螺旋藻时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和营养盐,使之养殖成本较高。且直接排放培养螺旋藻后的培养基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使用人工海水培养基对螺旋藻进行培养并对其中的营养盐进行优化,结合循环培养液的有效处理方法展开了研究。为了研究螺旋藻DUT001的培养工艺
多环芳烃是我国农田土壤中主要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三致效应(致畸、致癌、致突变),被农作物吸收后可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绿色安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存在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来源于植物根部分离的降解菌更容易利用根系及其分泌物获得空间保护和营养物质,从而更好的发挥降解功能。此外,土壤多环芳烃污染胁迫可导致植物生物量和质量降低。为不影响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中既要实现污染土壤的
叉头框K1(forkhead box K1,FOXK1)蛋白属于叉头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够影响众多与癌症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如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FOXK1除了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还受上游信号如辅转录因子的调控。G蛋白通路抑制因子-2(G protein pathway suppressor 2,GPS2)最初作为调节G蛋白-MA
癌症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cancer cells,CTCs)引起的癌症转移会直接导致癌症患者死亡。CTCs是指从原发灶或转移灶扩散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肿瘤细胞,其数量稀少,1 m L癌症病人血液中仅含有几个或几百个CTCs,并且具有异质性。研究表明癌症患者血液中数量稀少的CTCs的数量与相关癌症的早期发现、治疗密切相关。近些年来,虽然已经有很多种生
自噬的机制在进化上是极其保守的,同时也是一个精确协调的过程。在癌症中,自噬通过抑制肿瘤起始但支持肿瘤进展中扮演着两面性的角色——一方面,在某些不利的环境条件中,自噬机制可以显著增强某些癌症细胞的对环境应激因素的生物耐受能力,包括抵抗致癌瘤环境的胁迫反应和接受抗肿瘤的药物治疗,保护细胞其正常存活。另一方面,在人类癌症细胞发展的各个阶段,自噬也同样可以有效控制缺陷癌症细胞凋亡,甚至直接诱发凋亡导致缺陷
糖尿病是当今世界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目前,糖尿病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但能同时调节多靶点的单一药物比联合用药效果要好,或将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趋势。中国的饮食结构特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这导致了中国糖尿病患者普遍具有餐后高血糖。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降低餐后高血糖以及预防和减少因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多种致死致残并发症的产生。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靶点是α-葡萄糖苷酶和醛糖还原酶。紫檀芪,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蓝莓、葡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与人数逐年增加,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目前的药物只能延缓AD的病理过程,无法实现最终的治愈,主要原因是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AD最主要病理特征为老年斑,由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组成。Aβ是公认的AD早期的生物标记物。现有研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