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植被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之一,了解其群落历史演化特征,对生态退化湖泊的修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学位论文以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草型湖泊梁子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芯的年代学、粒度、烧失量、元素地球化学、硅藻和枝角类等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近200年来梁子湖水生植被演替的过程;同时结合流域历史记录,重点探讨了1950年以来影响梁子湖水生植被演替的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梁子湖沉积岩芯210Pb/137Cs测年、沉积硅藻序列和梁子湖长期水生植被监测记录,探讨利用沉积硅藻记录来重建该湖历史时期水生植被演替特征的可能性。本研究证实了梁子湖沉积硅藻记录对历史时期水生植被的演替有较好的反映,同时枝角类组合也佐证了利用硅藻所推断的水生植被的演化过程。因此沉积硅藻可以作为重建历史时期湖泊水生植被信息的有效生物指标。2.基于以上验证结果并结合放射性定年,利用梁子湖沉积硅藻记录恢复了梁子湖过去200年来的水生植被变化历史。结果显示:约1850-1942AD(钻孔63-37cm处)为水生植被的自然发育阶段。这一时期梁子湖水生植被发育相对较差,但物种呈多样性,主要以沉水植被为主,包含少量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漂浮植被发育较少。约1942-1963AD(37-23cm)为水生植被的恢复期,这一时段开始水生植被相对发育,沉水植被明显增加,仍以沉水植被为主,挺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漂浮植被依然存在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生植被类型多样。约1963-1994AD(23-11cm)为水生植被的显著上升期。这一阶段水生植被最为发育,水生植被类型多样。主要以沉水植被为主、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依旧存在,而此时漂浮植被减少。约1994-2011AD(11-0cm)其中在1990s为水生植被的衰退期,2000s为水生植被逐渐恢复期。这一阶段以沉水植被为主且呈增加趋势,漂浮植被仍存在,而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减少甚至消失。3.以附生硅藻组合(代表水生植被覆盖度)作为响应变量,而将流域1950年来人类活动指标(人口、化肥施用量、水产品产量等)、气候水文指标(温度、降水、洪涝及沉积物粒度等)、以及反映流域侵蚀强度和物质输移的指标(沉积物磷、元素地化等)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冗余分析筛选出解释硅藻种群变化的显著因子。并进行偏冗余分析计算每个显著因子单独作用对硅藻组合方差的解释份额。结果表明:1950年以来人类活动在梁子湖水生植被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洪涝灾害也是影响水生植被衰退的重要因子。4.在植被较多的草型湖泊中,附生硅藻是组成硅藻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草是影响硅藻种群和丰度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表层硅藻数据库中,附生硅藻对湖泊营养的响应并不敏感。因此,在草型湖泊中,基于硅藻的历史水体总磷浓度的定量重建可能存在较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