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乳腺炎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现代医学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广大患者来说,该病病程长、难以治愈、且极易反复发作及多个窦道形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手术又多会导致乳房严重变形、甚至乳房全切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美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故非哺乳期乳腺炎成为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疾病,而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多,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尚缺乏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探索。在临床实践中,我院长期运用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故我们在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清热化痰散结方改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并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拟进一步对不同时期非哺乳乳腺炎腺体组织CD4+、CD8+、CD4+/CD8+及IgG、IgM的状态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后腺体组织免疫指标、NF-kBp65表达强度及VEGF含量的影响进行观察,以此评价清热化痰散结方调控非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反应进而控制病变进展、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组织免疫反应、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及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乳头溢液、乳头凹陷、流产次数、泌乳素水平,对照同时期住院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及健康女性体检者各60例,观察两组的差异。采取数字化非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将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该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治疗组年龄33.26±8.55岁,病程34.56±31.67天;对照组年龄34.63±7.44岁,病程33.23±31.02天;肿块直径:<2cm者1例,(?)2cm而<4cm者7例,(?)4cm而<5cm者6例,(?)5cm者16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3例,皮肤鲜红者11例,皮肤稍红者8例,而皮肤紫红或暗红者8例;对照组肿块直径大小:<2cm者1例,(?)2cm而<4cm者5例,(?)4cm而<5cm者5例,(?)5cm者19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4例,皮肤鲜红者13例,皮肤稍红者6例,皮肤紫红或暗红者7例。对照组予抗生素、外科换药(1次/日)、微波治疗(2次/日)、外敷青宝散(2次/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清热化痰散结方(每付中药方煎成200ml汤剂,2次/日,100ml/次)。疗程为一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第1天及第30天分别填写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评分表,并分别对肿块患者行穿刺活检取炎性腺体组织、对脓肿患者切开引流时或窦道患者换药时剪取部分腺体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G、IgM、VEGF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及NF-kBp65表达的强度。结果:1危险因素: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BMI值为17.33~35.29,平均为24.8±4.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54.1%的患者体重过重或偏胖,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38.33%的患者有乳头凹陷,较健康体检者乳头凹陷的比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25%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而健康体检者中只有10%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但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红肿评分(1.53±1.45、1.60± 1.52)较对照组(2.60±1.83、2.66±1.91)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肿块直径评分(4.00±2.16)较对照组(2.40± 1.92)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窦道评分(1.20±1.15)与对照组(1.23±1.16)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治疗组有5例痊愈,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疗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2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总疗效率为53.33%,治疗组临床疗效评分(3.73±1.55)与对照组(2.20±1.60)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组织IgM、IgG、VEGF: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单纯肿块者组织IgM、IgG含量最高,伴窦道者IgM、IgG的含量最低;而伴脓肿(溃破)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高,单纯肿块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低。治疗后治疗组组织中IgM、IgG的含量(51.45±25.78ug/g、996.23±331.17 ug/g)明显低于对照组(69.68±25.25 ug/g、1404.45+464.77 ug/g)(P<0.05),而 VEGF 的含量(263.41±215.99 ug/g)显著低于对照组(491.14±323.65 ug/g)(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炎症组织CD4+T、CD8+T:治疗组治疗后炎症组织CD4+T免疫组化评分(2.70±2.31)较对照组(5.70±3.34)显著下降,CD8+T免疫组化评分(9.80±4.47)较对照组(5.40±2.90)则显著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前治疗组非哺乳期乳腺炎腺体间质内CD4+T及CD8+T 阳性细胞染色均较深,CD4+T阳性细胞比例高,CD8+阳性细胞占比较低,CD4/CD8比值高,治疗后CD4+T阳性细胞染色变浅,CD4+T阳性细胞占比降低,CD8+T 阳性细胞染色深,CD8+T阳性细胞占比升高,CD4/CD8比值降低。5炎症组织NF-KBp65:治疗组治疗后炎性腺体组织NF-KBp65免疫组化评分(2.07±0.97)较对照组(4.26±0.65)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组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内皮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内呈散在或聚集的棕黄色颗粒,染色深,NF-KBp65表达强;而治疗后胞膜或胞质内有少许棕黄色颗粒沉积,染色浅,NF-KBp65表达较弱。结论:1非哺乳期乳腺炎一般危险因素的观察结果表明体型过重或肥胖、高泌乳素血症、流产在一定程度上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密切相关,均值得生活及临床上重视,并采取生活护理、饮食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运动减肥、合适的哺乳时间、避免流产等措施,早干预、早预防,对减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2清热化痰散结方明显地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症状,促进乳房皮肤红肿消退,缩小肿块,使窦道变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3清热化痰散结方能显著降低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M及IgG的含量,可有效地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初次体液免疫应答及再次免疫应答,进而减轻了免疫应答对腺体组织的损伤;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CD4+T的表达及增强CD8+T的表达,进而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促进恢复。4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非哺乳期乳腺炎炎症组织中NF-kBp65的表达,其改善组织炎症及免疫可能是通过调控NF-kBp65通路活化介导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