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供应量指标从1996年开始逐渐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采用货币供应量也招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声。因此,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进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从理论分析入手,主要考察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以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导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宜性的角度与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进行了分析,这主要从我国货币的供给机制出发。通过分析发现,基础货币良好的可控性、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以及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均证明了我国中央银行能够对货币供应量实施有效的调节。 接着文章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长期需求函数都是存在的,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很好的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此外,还得到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收入弹性较高与利率弹性相对较低的结论,并且广义货币M2需求的收入弹性要比狭义货币M1需求的收入弹性来的更高一些。 最后,利用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实际GDP以及物价指数变量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分析货币供应量对实际GDP和物价指数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的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对物价指数均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对而言,广义货币M2对物价指数的影响更为强烈;产出方面,狭义货币M1对实际GDP的变动存在较大的贡献度,相反的,广义货币M2对实际GDP的影响却十分的微弱。文章认为,相对于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具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 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对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分析,文章得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适宜的结论,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适合采用广义货币M2这一指标。为了更好的发挥货币供应量在我国的政策作用,文章提出了一些列政策建议,诸如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提高、加大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及完善我国政府债券市场等。